作者对紫禁城的热爱
我对紫禁城的历史感兴趣,始于从研究芥川龙之介为故宫写下的“比夜晚的天空更大的噩梦”这句话的意义。从那时开始,我闯入了这个巨大牢笼中所封存的历史,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
——入江曜子
正史结合野史,有趣有料
本书有学术读物的考究,兼有大众读物的趣味。作者在近乎以旅游线路为线索介绍各宫殿及背后历史的同时,掺杂了一些耐人寻味的轶事:顺治与董鄂妃的感情、雍正即位之谜……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
轻松易读,数小时通晓清史
作者长于非虚构类文学写作,曾获新田次郎文学奖,并提名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本书行文轻松易读,阅读尤为流畅,一趟火车的时间即可读完,不到半天就既理清了清朝历史,同时“游览”了一次故宫。
视角独特,写法新颖
以紫禁城建筑的视角讲述清朝历史,而不是按时间线索逐年记叙,讲史方法新颖。既讲述了宫殿的建筑特色,又梳理了发生在此处的历史。本书是一本拥有全新创意的故宫导游,让读者沿着当代的参观路径游览色彩华丽的宫殿群,同时感知闪耀金色光芒的屋顶下所隐藏的光荣与悲剧的历史。
本书是一本关于清朝历史的通俗读物,同时是一本具有全新创意的故宫导游,让读者沿着当代的参观路径游览色彩华丽的宫殿群,并展现闪耀金色光芒的屋顶下所隐藏的光荣与悲剧的历史。作者从建筑的布局解析了清廷的权力分布,由殿宇的变化道出了大清的兴衰历程,既讲述了宫殿的建筑特色,又梳理了发生在此处的历史。
紫禁城于 1987 年被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阳光下闪耀的琉璃瓦屋顶象征着这是一座天宫般的历史建筑群。
然而,今天去参观已经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紫禁城,我们时常会感到,也许是因为被赋予了博物馆这一属性,故宫里关于各宫殿和所展示文物的说明变得碎片化,没有能够传达出紫禁城作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历史舞台的魅力,令人遗憾。事实上,参观紫禁城的熟人朋友,往往也觉得看到的都是一些差不多类型的宫殿,途中就感到厌烦,结果只留下了一种模糊的印象。
从清朝第三代皇帝顺治帝福临由午门入城(1644 年),到末代皇帝宣统帝溥仪从神武门离开(1924 年),紫禁城经历了大清王朝近 300 年的风霜。同这波澜壮阔的王朝历史一起漫步这座古建筑,是我多年的梦想。
然而紫禁城也铭刻着清朝以前明朝的历史。
这座占地 72 万平方米的城池,本是由明朝第三代皇帝永乐帝所营造,自 1406 年起,花费了 18 年的岁月,才完成了基本部分。然而经过多次火灾和扩建改建,以及在明末的战火中几座主要的宫殿遭到破坏,紫禁城现在的形态基本是清朝时期修复或新建的。
还有,主要宫殿的名称也有变更,悬挂的殿额上也并列着汉字和满族文字,明朝的痕迹几乎荡然无存。根据以上理由,本书的内容以 1644 年清军进入北京开始的清朝历史为限。
首先,关于紫禁城名称的由来。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天帝的宫殿位于天中央永远不动的北极星,将天帝的宫殿称为紫微垣。紫禁城的名字,是表示地上的紫微垣的“紫宫”和表示不允许平民入内的“禁地”两个词合称的“紫宫禁地”的省略,宋代的文献中已经有表示宫中的意思的“紫禁”一词。
秦朝以前,中国就有“易姓革命”的王朝交替思想。 天子根据天之所命成为天子,如果天子失去了德,则天命又会降给别人。天命变易,天子的姓也会更易。明清交替,就是天命由“朱”转移到了“爱新觉罗”。因此,历代皇帝 有向人民显示自己与天的关系的必要。
承担这一使命的就是天安门。在明代,这里被称为承天门,是象征着身为天子的皇帝接受天的委托的场所,是连接天与地的场所。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金凤衔诏”(金凤衔诏,又称“金凤颁诏”,是明清时期逢皇帝登基等重大事件而举行的隆重颁诏仪式。——编者注)的仪式, 将“天命”以可以看到的形式向民众表现了出来。
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皇帝即位的诏书由宣读官庄严地朗读。随着宣读官高声念道“金凤衔诏”,在外金水桥南侧跪着的文武百官和代表民众的长老们的上方,一只高二尺一寸五分,羽毛展开三尺四寸,衔着诏书的“金凤凰”,由彩绳牵引着缓缓从天而降。由于诏书“从天而降”,又被称为“天书”。这是展示皇帝的权威的象征的仪式,皇后的册立仪式也这样进行。
序 言
第一章 清朝的登场——顺治帝、康熙帝
第二章 通往全盛期——雍正帝、乾隆帝
第三章 内廷与外廷的连接点——嘉庆帝、道光帝
第四章 “女皇”诞生之路——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
第五章 名为后宫的秘境——东太后、西太后
第六章 豪华绚烂的私人空间——乾隆上皇、西太后
第七章 黄昏的紫禁城——宣统帝溥仪
终 章 从地上的天宫到人民的博物院
后 记
主要参考文献
清朝略年表
出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