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养心:跟虚云大师学禅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946955
  • 作      者:
    虚云大师著
  • 出 版 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禅离我们很近,一般人所体会的禅往往停留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阶段。其实,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通过禅,我们可以看清生命的意义,活出美满幸福的人生。因此,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有禅的智慧。禅是一剂解决痛苦烦恼,走向快乐成功的良药,禅是现代人的必需品。
    作为中国近代禅宗泰斗,虚云为中国佛教的近现代复兴及佛教道德的世俗化、现代化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以行为本,行解相应"的思想对于现代中国佛教具有重要影响。其"以戒为师"的道德实践原则、以佛法"挽回世道人心"的救世思想与以"悲心"为底蕴的孝义观体现了他对社会人生的关怀,显示出他推动佛法与世法二谛互融共证的努力。这与我国当前所倡导的佛教与现代社会文明积极互动的思想相契合,对于佛教的未来走向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展开
作者简介
    虚云大师(1840-1959),近代著名禅宗高僧,中国禅宗第十七代祖师,其禅功和苦行倍受称赞,以一身而兼禅宗五宗法脉,整顿佛教丛林,兴建名刹,为现代中国禅宗杰出代表。他曾结茅潜修于终南山等处,以定力、苦行、坚忍著称。重振禅宗祖风,制定丛林清规,率众参加劳动,农禅并举,德高望重,皈依弟子达百万众。后人辑其语录偈颂为《虚云和尚法汇》、《虚云和尚禅七开示录》等行世。
展开
内容介绍
    虚云大师以百载光阴,尽瘁传化,其事震烁中外今古。一个备受历代政要、学界泰斗、佛教领袖推崇的绝世高僧--虛云和尚,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神话般的传奇人物,他的著作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智慧! 本书收录了虚云老和尚在上海玉佛寺亲自主持两个禅七开示、在云居山方便开示、在云居山戒期开示三个时间段中对禅法作的系统介绍,为学佛者批点迷津、快速悟道。虚云大师的开示弘法,往往是应机而作,随缘拈举,无须安排,都是从第一念中流出,可谓度世的金针、修禅的圭臬,是给世人心灵的洗涤剂与安定剂。
展开
精彩书评
    以一身承嗣禅门五宗,慧日重光,禅风再振。虚公宏宗演教,数十年如一日,座下剃度、得法、受戒、受皈弟子逾数百万人。如今虚公门下法嗣弟子,遍布各省市,并且广及东南亚和欧美等地,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成为当地佛教界的杰出代表。
    --一诚法师

    中流砥柱挽狂澜,仆仆风尘救倒悬。为法忘躯无自己,恒顺众生有人缘。
    黑暗明灯光普照,苦海慈航度大千。云居真如留圣迹,源远泽长法界宽。
     --一宣化上人

    遍立道场而无所住,广演法要而无所述。人我寿者无所得故,慧灯再燃亦无所续。
     --一赵朴初

    虚老的开示妙意无穷,其中殊胜之处是呵责离座迎接顶礼之人为"倒插法幢",而赞在原座不动之人是"念佛见佛"。 可见禅门是传心之法,世尊的心就传到现代的虚老,心心相印,一味无差。
     --一黄念祖老居士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智者的生活
    佛法照亮身心
    什么是佛
    印度国"佛陀"二字,译即"觉者"。觉的意义包含有三点,第一是自觉,第二是觉他,第三是觉行圆满。
    自觉即自己觉悟,自己了解善、恶、苦、乐,概由因果演化而来。如果能够自己明明白白,彻悟这些道理,便能了却四相,即成觉者。觉他即一切宇宙万有之生物,无论是胎卵湿化,蜎飞蠕动,皆有佛性,只因迷而不觉,故曰众生,我们应该自重自爱,本着我佛慈悲普度的宏旨,把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去转教他人,去拯拔这苦海沉迷的众生,我们如果体会《楞严经》所说:"一切男人作是我父想,一切女人作是我母想",自然对人深心敬爱,尤其对一般鳏寡孤独无靠之人,更能加以尊敬怜爱的情意,布施济恤而使觉之,这样才能达到真平等真大同的目的。觉行圆满者,即依佛法戒律而行,以至功德圆满。佛灭度后遗留下的经、律、论三藏,皆是我们的宝筏,所有一切规戒,都应切实奉行,行至充量完成的时候,那便叫做觉行圆满。
    所以,佛是觉者,众生是迷者,迷与觉即是众生与佛所由区别的界限,背迷入觉,背妄归真,这即是觉,也即是佛。
    佛法是家常便饭
    大众!今日人们闻着佛法两字,脑中便起奇特和神秘的幻想,至少亦以为是很深邃难解的一回事。其实诸佛的道法,皆是众生本分上的东西,就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亦是众生本来具足,并非从外边跑进来的,亦非诸佛祖师替我们加得微尘许的。大众只须遵守佛门的戒律,着实行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久而久之,恶染渐渐捐除,身口意习气渐渐清净,智慧光明,"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无师智、自然智皆能通利。所以《楞严经》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戒、定、慧名三无漏学。无漏者,谓这三种学问,不使烦恼渗入,不漏落六道轮回。大众能体会斯意,三学等持,或时触着碰着,顿见自家本来面目,原来与诸佛祖师一样都是鼻直眼横,别无奇特。
    一册《佛遗教经》,不够两千字,公开流通,别无神秘,五戒十善人人可晓,人人可行,别无深邃难解地方,看来佛法简直是家常便饭。所以释迦牟尼在雪山苦行六年,于夜见明星时,忽然觉悟,便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这是释迦示现在正觉时的真语实语。大众!迷为众生,觉即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在迷,妄想不停,如江流汹涌,动荡混浊,水的本明,不能映照;倘若息却妄想,心如澄潭止水,明净如镜,那么日月星辰,人物好丑,皆能鉴照。众生在迷,执着四相,执着我法,像穿袍衣入荆棘稠林,随处钩牵,不能走动。倘能将这执着成见,以智慧力,照破人、我、众生、寿者,任运随缘,不起爱僧,不落分别,历历孤明,如如不动,如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所欲从心,一切妙用神通,亦是家常便饭。大众!总要信得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实无奇特,要先持戒修行,踏实地步,立稳脚跟,自然入妙。若说一念额超,上齐诸佛,不假修持,这话是为最上根人,老朽懡愣一生,岂不能嘴漉漉地胡哼高调,可是阳春白雪,起而和者,能有几人。老朽今天不是牵高就矮,若是个汉,也许会得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三学等持。说有次第,即非次第,是名次第,渐修顿证,一道齐平,珍重!
    (一九四七年在南华上堂法语)
    我们如何来学佛
    今承众位居士邀请略谈佛学。论到此事,老衲抱愧万分。盖缘自己毫无实行,虽然浮谈浅说,无非古人用语,与我本没交涉。想我佛为一大事因缘降世,垂训八万四千法门,总皆对病开方,果若无病,药何用施;倘有一病未愈,则不可不服其药。
    其方在我华夏最灵验者,莫过于宗律教净,以及诵持密咒。以上数方,在此土各光耀一时,目下兴盛见称者,无越江浙,于台贤慈恩、东西密教,大展风光。诸法虽胜妙,唯于宗律二法,多不注意。嗟兹末法,究竟不是法末,实是人末。因甚人末?盖谈禅说佛者,多讲佛学,不肯学佛,轻视佛行,不明因果,破佛律仪,故有如此现象。大概目下之弊病,莫非由此。
    既然如是,你我真为生死学佛之人,不可不仔细,慎勿暴弃。法门虽多,门门都是了生死的。故楞严经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所以二十五圣各专一门,故云一门深入。若一圣贪习多门,犹恐不得圆通,故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名,不及受持一观音名号也。
    凡学佛贵真实不虚,尽除浮奢,志愿坚固,莫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懔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别无奇特,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今言修者,盖因迷悟之异,情习之浓,谬成十界区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尽力行持,消除职业。习病若除,自然药不需要。古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喻水遭尘染,一经放入白矾,清水现前,故修学亦如是。情习如尘,水如自心,矾投浊水,浊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转凡成圣也。但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净土。念佛贵于心口不异,念念不间,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极乐。若专参禅,此法实超诸法,如拈花微笑,遇缘明心者,屈指难数,实为佛示教外之旨,非凡情之所能解。假若当下未能直下明心之人,只要力参一句话头,莫将心待悟,空心坐忘,及贪玄妙公案神通等,扫尽知见。抱住一话头,离心意识外;一念未生前,直下看将去。久久不退,休管悟不悟。单以这个疑情现前,自有打成一片,动静一如的时候,触发机缘,坐断命根,瓜熟蒂落,始信与佛不异。沩山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岂欺我哉!
    每见时流不识宗旨,谬取邪信,以诸狂禅邪定,讥毁禅宗,不识好恶,便谓禅宗如是。焉知从古至今,成佛作祖,如麻似粟,独推宗下,超越余学。若论今时,非但禅门,此外获实益作狮吼者,犹罕见之,其余诸法,亦不无弊病。要知今日之人,未能进步者,病在说食数宝,废弃因果律仪,此通弊也。若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来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见弥陀;如念佛人将不念自念寤寐不异之心来参禅,如斯参禅,何愁不悟。总宜深究一门,一门如是,门门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业根浓厚,有甚习气不顿脱乎?
    此外倘更有他术能过此者,是则非吾所能知也。每叹学道之士,难增进胜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贪便宜,今日参禅,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广及多门,不审正助。刻刻转换门庭,妄希成佛,毫无佛行,造诸魔业,共为魔眷,待至皓首无成,反为讪谤正法。古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今逢大士胜会,同心庆祝,各各须识自家观自在。大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虚云一介山野之夫,智识浅薄,因承列位厚意邀来,略叙利持损益云尔。今朝九月正十九,共念观音塞却口。大士修从耳门入,眼在身意失所守。绝所有,切忌有无处藏身,当下观心自在否。
展开
目录

上篇:智者的生活
佛法照亮身心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
归依三宝的真实意义
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
三归五戒是学佛的根本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世间处处皆道场
真正的大同主义
守戒帮助我们修正心念

老实修行,踏实生活
念佛贵在一心
学道的人,须真实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勤者精进不后退
放下执着,专心向道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贫穷也可以布施
佛法是体,世法是用
衣食住行,皆不离道
业障也有定数
《楞严经》是随身善知识
四弘誓愿

中篇:跟大师学禅
禅修准备--令心所向皆无碍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心佛不二,心即是佛
烦恼是非从何而来
降伏心念,不被境转
修行人要看好自己的心
外境是假的,烦恼即菩提
静坐的要领
调服杂念,对治妄想
集中精神,对治散乱
道向己求,莫从他觅
平常心是道

禅修要领--修持的升华
参禅与念佛
参禅的先决条件--万缘放下,一念不生
禅堂开示
1.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
2.严持戒律
3.坚固信心
4.决定行门
参禅方法
1.坐禅须知
2.用功下手--认识宾主
3.话头与疑情
4.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
5.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
用功的两种难易
1.初用心的难易
2.老用心的难易
参话头
参禅结论
参禅警语

下篇:返本悟心宗
当净其意如虚空
真修与假修
放下一切,检点身心
返妄归真
破迷开悟,清净自性
如如不动,念念无生
内外加修,种植善因
但向已求,福慧双修

觉悟的喜悦--自性即弥陀
开悟的难与易
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
种下菩提是正因
修行用功,心不散乱
信心坚固,发长远心
放下身心,清净修学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勇猛精进不退转
修行三大劫,悟在刹那间

方便开示,清凉法语
办道的难与易
讲道容易修道难
了生死的十件难事
人有二十难
外道与佛法
既为佛子,当行佛事
丛林的规矩
水陆道场之缘起
菩萨以众生之心为心
佛陀的慈悲主义

附录:虚云大师自述年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