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佛山秋色的概念佛山秋色,是佛山人民秋季庆丰收的岁时节令习俗,是佛山人创造的最具特色的佛山民俗文化的象征。佛山秋色习俗历史悠久,世世代代的佛山人,以劳作换来丰收的秋天,又以智慧为金秋添美色,创造出“人巧夺天机”的秋色,它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出秋色习俗是劳动的赞歌、时代的镜子,折射出佛山人对生活的感受。在五彩缤纷的佛山秋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部珠江三角洲开发的历史,看到一个工商名镇崛起的轨迹。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极富特色的组成部分,是佛山人为之珍视的瑰宝。秋色自明代正统十四年(1449)定名,至今已流传500多年。
2006年,佛山秋色获批列入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明清以来,佛山已是著名的手工业城镇。民间手工行业300多行,品类繁多,技术精良,其中四箔(金、银、铜、锡箔之统称)、金花、金属工艺、陶器、刺绣、漆器、木雕、彩扎、年画、剪纸等手工艺尤为著名。明代正统十四年,民间会景的中秋节令习俗形成并定名为“秋色”。佛山人民以其无比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以丰富、灿烂的内涵发展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佛山秋色习俗。清代,佛山是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手工业、商业发达,行业特色明显的民间秋色工艺不断创新,成为佛山独树一帜的习俗形式。秋色是佛山手工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佛山人民智慧的结晶,以赛会形式出现的秋季节令习俗达到相当的规模。在数百年漫长岁月中,秋色艺人世代相传,它以独特的形式,表现了佛山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寄托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秋色,意为秋天的景色。“秋”,秋季,庄稼成熟之期。《礼记·月令》:“孟夏,麦秋至。”《释名》:“秋也,言万物就成也”,故秋意为收成、丰收。色,意解为景色。故佛山人又称秋色为“秋景”。因在秋季晚谷收获后于夜间巡游为主要展示形式,故又有“秋宵”、“出秋色”、“出秋景”的称谓。
又因佛山出秋色是由居民自发组织,一铺发起,他铺响应,届时按事头统一安排的路线一起出游,内容丰富,形式多彩,因而民间又称之为“秋色会景”。“以假乱真”是秋景最为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因而佛山人又将秋色称为“扮色”。清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载:“歌童舞技,扮彩月之霓裳。秋色之扮,至今不衰”。
佛山秋色习俗与其他习俗一样,是由佛山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交互陶冶于人类的结果。佛山人民在共同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经过长期的沿袭、创造、选择和积淀,自发地,逐渐地,形成了佛山特有的民间秋色习俗,是佛山社会精神现象、社会观念形态的表现,也是佛山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产物。同时,佛山的秋色习俗与我国的许多地区,尤其是与中原的民间习俗联系卜分紧密,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据《佛山忠义乡志·风土》载:“会城喜春宵,吾乡喜秋宵。醉芋酒而清风生,盼嫦娥而逸兴发。于是征声选色,角胜争奇。……种种戏技,无虑数十队,……行者如海,立者如山,柚灯纱笼,沿途交映,直尽三鼓乃罢。”文中将佛山民间举办秋色盛会的时间和情景描述得非常清晰,在秋季的收获时节,佛山人们满怀喜悦地醉芋酒、盼嫦娥,欢庆丰收,以“征声选色”、“角胜争奇”的赛会形式举行秋色活动。
佛山秋色丰富多彩,形式百态千姿。民间将丰富的秋色分为灯色、景色、水色、车色、马色、飘色、地色等七色。以玲珑剔透的秋色灯出现于秋色赛会的,称之为“灯色”;以反映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的各种像生秋色工艺品,如蔬果、鱼类、食品、花卉树木、器皿、石山、人物、动物等,谓之“景色”;观之为花车彩架,以男扮女装表演故事者,称之为“车色”;表演者以骏马代步,扮演英雄故事者,称之为“马色”;表演以水为意境的各种舞蹈,如舞龙、采莲船、陆地行舟、旱地扒龙船等等,谓之“水色”;以“飘”或“挑”的高空技艺扮演故事的谓之“飘色”(佛山出秋色时用长竹竿挑起色架巡游,故又称之为挑色);以步行化装表演杂剧、活报剧或高跷等故事杂技者称为“地色”;又因本地民间习惯把一出戏称为一套戏,故石湾居民习惯把化装表演戏剧称为“地套”。七色之分,颇为形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