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民俗学通论.第二卷,民俗传播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107296
  • 作      者:
    仲富兰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民俗学通论2:民俗传播论》是作者多年来潜心专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全面、系统、创新的力作。为了写好这部著作,作者整整耗费了三十年的心血,从田野调查到遍读当代和前人的民俗学著作,作者站在学科前沿和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以较开阔的视野,率先提出了构架“民俗文化论”的理沦框架,逐步形成了“民俗传播沦”、“民俗资源沦”的理论观点,有别于前人和传统的民俗学理论体系。对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没是一个宝贵的贡献,具有填补学科空白的意义,不论是民俗学者还是民俗文化爱好者,都会从中受益。
展开
作者简介
  仲富兰,上海市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曾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副总监、高级记者,《新闻午报》主笔。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为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著有《中华风物探源》、《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现代民俗流变》、《民俗与文化杂谈》、《图说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民俗传播学》等30多部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民俗学通论2:民俗传播论》是作者多年来潜心专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全面、系统、创新的力作。本卷“民俗传播论”认为文化人类学、民族语言学、文化史学都或多或少地触及民俗的问题、要“打通”民俗学与传播学的通道、民俗传播——作为一个民俗文化学与传播学相交叉的边缘课题、应当被提上科学研究的日程。解决民俗传播的任务,也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展开
目录
绪论 文化视野下的民俗传播研究
一、民俗传播研究缘起
二、“民族志传播学”的启示
三、数字时代的硕大平台
四、传播的历史和民俗寻绎
五、没有传播就没有民俗
六、需要“大胆地朝前走”

第一章 民俗传播要素与环境分析
第一节 民俗与传播的交叉研究
一、民俗在传播中形成
二、传播乃民俗研究之枢纽
三、民俗变革的弹性机制
第二节 民俗传播的要素分析
一、构成民俗传播的要素框架
二、民俗传播的信源分析
三、民俗传播的模式分析
四、民俗传播的传受者分析
五、民俗传播的信息内容分析
第三节 民俗传播研究的生态环境
一、跨界与融合:诸多学科的联系
二、民俗传播的信息环境
三、新媒体时代的民俗传播环境

第二章 民俗传播与符号理论
第一节 符号理论的学术史梳理
一、三个关键词与三个研究方向
二、国内符号学研究简述
三、当代符号学研究的文化指向
第二节 符号理论对民俗传播的建构意义
一、人是符号和文化的动物
二、符号是民俗传播的代码
三、意义结构的解析与传播
四、民俗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
第三节 符号——信息传达的意义载体
一、民俗符号的意义表达
二、民俗符号的感知原则
三、民俗符号的内在结构
第四节 符号传播与民俗传承
一、符号环境与认知环境
二、编码与解码的互动
三、传受共通的符号交流
四、传者与受者的心理积淀
五、媒介与民俗传承

第三章 民俗传播:表征与意蕴
第一节 象征:民俗表征的独特结构
一、民俗传播符号的一般结构
二、象征符号的分类表述
三、象征符号的现实指向性
第二节 谐音:民俗传播的会意表征
一、谐音民俗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
二、非语言传播中的谐音文化
三、互联网流行词汇与谐音
第三节 神话:民俗传说的历史意蕴
一、神话等语言类型的神秘符号
二、口头传承的原始文化结晶
三、神话传说与民俗行为叙事
四、原型符号在传播中的意蕴

第四章 传播仪式与传播形态
第一节 仪式:传播中的时空节点
一、仪式作为民俗传播符号
二、仪式传播的文化内涵
三、仪式传播的空间特征
四、仪式传播与文化记忆诠释
第二节 史前民俗符号的传播形态
一、还有民俗的“原生态”吗?
二、史前民俗传播形态
三、古老信息的符号“刻画”
第三节 传播三态:本真态.再生态。新生态
一、从本真态到再生态
二、从再生态到新生态
三、上古社会媒介形态演化

第五章 民俗传播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传播机制的三个要素
一、社会组织与主导意识形态
二、传播运行的“媒介操纵者”
三、地方名人介人民俗传播
第二节 民俗媒介的传播机制
一、约定俗成的口耳传播
二、公共空间与传播机制
三、标志程式的共性传播
四、民俗艺术的视听传播
第三节 民俗传播的载体与组织
一、家族教育与家学传播
二、帮会行规的精神依附
三、信仰聚会的传播纽结

第六章 传播语境与信息扩散
第一节 传播的语境、情景与口碑
一、传受双方的会意语境
二、意义生成的传播情境
三、人际传播的褒扬口碑
第二节 色彩斑斓的传播流向
一、跨文化传播交流渠道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传播辐射
三、空间中的扩播流向
四、时间上的递传流向
第三节 力度受制的传播流程
一、传受双方从兴起到接受
二、信息的扩散与回馈
三、市井散播和文化滤筛
四、习惯制涉和地域抗衡

第七章 民俗信息的语言编码
第一节 芸芸众生的传播“编码”
一、副语言习俗:人类早期的“编码”
二、以物代意到文字的出现
三、作为信息单元的文字符号
四、传播编码与信息储备
第二节 信息编码的意义表达
一、系统、形象与逻辑表达
二、编码与解码的集体性
三、“简单一复杂一简单”:编码与时代
第三节 编码的语言载体
一、民间口语、俗语与熟语
二、方言与地方民俗传承
三、民间行话与秘密语

第八章 民俗信息与非语言传播
第一节 非语言传播的特殊符号
一、非语言传播的概念
二、值得探究的史前媒介生态
三、标志语与实物记事
四、招幌标志与商业生活
五、特殊音响的非语言传播
第二节 非语言传播的媒介形态
一、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
二、媒介形态的融合
三、非语言传播媒介分析
第三节 地缘特征、人口流动与非语言传播
一、传统民俗地缘的一般特征
二、近代农民向城市流动及境遇
三、人口流动与民俗变革

第九章 社会记忆与心理结构
第一节 考察社会记忆的传播特点
一、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
二、历史瞬间的珍贵记忆
三、社会记忆的异同共生
第二节 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心理结构
一、主体心理结构认知
二、心理结构的传播层次
三、心理“共通意识”及其改造
第三节 主体心理积淀与社会记忆
一、独具特色的传播结构
二、“主体心理积淀”及其形式
三、人与环境互动的认识空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