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象山:名居》:
打听“后翁民宅”,连问好几位路人,有年轻人,有老年人,摇摇头、摆摆手,不知道。入乡随俗,改用象山方言问:“翁家道地在哪里?”很快,有了答案:“哦,以前的大户人家嘛,从上进路往北一直走到底。” 上进路一直到底,与东街相交。东街是象山城区的一条老街,街上的理发店、寿衣花圈店、药房、电器修理铺、裁缝铺、大排档等,开了都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了,市井气息浓厚。从上进路与东街的交叉处,径直而入,是一条名唤“青龙桥”的巷弄。传闻青龙桥原本有一座小桥,后来被填平,只剩一条深邃的巷弄。
窄窄的巷弄只容得下两人并肩行走,恍若走进了城市里的乡村,让整日混迹于车水马龙的我找到了乡间才有的悠然宁静。
青龙桥20号一后翁民宅,静默地伫立在长着青苔的老街里。一条老街,一段光阴;一条巷弄,一个故事;一座老宅,一段历史。每座老宅背后都有段故事,后翁民宅也是一样。据《象山县建设志》记载,后翁民宅原为明代周氏望族兴建,至清代其后裔衰落,转卖于翁姓。翁氏对这处闹中取静的大宅院进行一番修缮后,让连片的粉墙黛瓦、闲庭别院在市井间显得愈加大气、厚重。翁家是当时丹城里最殷实的人家之一。
从狭小的西侧墙门走入,发现今日的翁家大宅,已褪却昔日荣光,屋檐破败,庭院逼仄,只有院落里几株月季、杜鹃开得正艳,倒添了几分生气。“汪汪汪”,一条拴在一间小屋前的黄狗冲我吠叫不休,打破了整个院子的宁静。东厢房出来个男人,冲黄狗呵斥了几声,然后打量着我这个陌生访客。我说,慕名而来,来看看这座建于明代的古民宅。
知晓我的来意后,这位几近与共和国同龄、名叫何吉荣的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这个老房子是明朝建造的,都有五百年历史了。” 他说,其实整个翁家道地很大的,前面的是上翁,五六年前在一场火灾中烧毁了一大半,所以就剩后翁保存得还相对完整一些。
“如今五百年的老房子不太稀罕,但五百年的老房子还有人住,不多见了。”何吉荣的口吻里带着几分自得。随后,他又进屋取来一张从房管所抄来的纸条,只见上面有手写的工工整整的字迹:“明朝成化年间建造,至今已526年。” 我们聊兴正浓时,旁边一间屋子里走出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人过来插话:“以前人们总说我们这里是个大宅院,但我从小住着,也不觉得有什么特殊。这两年一拨又一拨的人过来拍照、参观,我才意识到这个大宅院的不普通。” “这里也就数马头墙还能看一看。”循着住宅主人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整个古宅中间高高耸起的马头墙,果然气势不凡,高低起伏,犹如草原上骏马在奔腾。马头墙也叫风火墙,具有隔火防风、御贼防盗的功用,所以,马头墙是大户人家的“仪仗 ” 和标志。
“我们现在这个老房子说是文物保护点,但文保部门每年不过是翻整一下瓦片什么的,像桁条等坏掉都是自个儿出钱出力更换的,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住宅主人一边说,一边领着我去查看墙体。墙皮已风化掉落,砖块裸露在外,用指甲轻轻一划,粉末簌簌而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