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纸囚诗韵贯中西:吴钧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3503646
  • 作      者:
    黄福海, 赵芸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吴钧陶原名圣淑,笔名纸囚一世、甘木,1927年生,祖籍安徽贵池,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诗人、翻译家。少年时因患骨结核导致右腿残疾并辍学,自学英语成才。创作有诗文集多种,包括《剪影》、《幻影》、《留影》、《心影》及《吴钧陶短诗选》(中英文对照);译作包括中译英《鲁迅诗词选译》、《杜甫诗英译一百五十首》、《唐诗三百首新译》等,英译中《爱丽丝奇境历险记》、《爱丽丝镜中历险记》等,主编《马克·吐温十九卷集》获第14届中国图书奖。黄福海、赵芸编著的《纸囚诗韵贯中西:吴钧陶》是翻译家、资深编辑吴钧陶先生的传记。记述了吴钧陶先生历经磨难的少年时光、寄心笔端的创作经历、大时代背景下的颠沛流离、翻译古代经典的倾心竭力……
展开
内容介绍
  吴钧陶,诗人、翻译家。1927年4月11日生,祖籍安徽贵池。1952年开始担任编辑,历任上海太平洋出版公司、上海平明出版社、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及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1988年从上海译文出版社退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及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曾为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创作有诗文集多种,包括《剪影》《幻影》《留影》《心影》以及《吴钧陶短诗选》(中英对照);译作有中译英《鲁迅诗歌选译》《杜甫诗英译一百五十首》等;编译《唐诗三百首新译》等;英译中《圣诞欢歌》《爱丽丝奇境历险记》《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狄更生诗选》等;主编《马克·吐温十九卷集》等。黄福海、赵芸编著的《纸囚诗韵贯中西:吴钧陶》真实、细致地记述了吴钧陶先生的人生经历、艺术经验,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纸囚诗韵贯中西·吴钧陶:海上谈艺录》:
  划为“右派”本来“右派”的帽子跟吴钧陶是没有关系的。他想想自己家中的几个弟妹,没有一个人是从政的,跟反动派也毫无瓜葛,相反倒有六个人参加了共产党。
  吴钧陶从青少年起,就勤读书、勤看报,可能思想上沾染到一点民主自由思想。吴钧陶自己琢磨着,他在1958年被打成“右派”,其根源大概就是这类思想的影响。
  当时他在新文艺出版社,即后来的上海文艺出版社。
  在新文艺出版社进入公私合营之前,吴钧陶所在的单位没有党员、党组织,他从未正式受过党的直接教育,更未经历过任何政治运动。对于政治形势,吴钧陶的态度一向都是比较谨慎的,一则由于自己家庭出身不太好,长辈们一直告诫他们,做人要诚实、善良,在社会上少说话,千万不要得罪什么人,加上自己患有残疾,跟任何人争斗都不会有好处,因此他养成了“口不臧否人物”的习惯。但他对政治也并非漠不关心,他坚持每天读报,紧跟形势的发展,对身边发生的事件都很清楚,只是很少公开发表评论。至于“右派”不“右派”的,他觉得这跟自己是绝对没有关系的。
  在公私合营之前,新文艺出版社里“揪”出了不少“胡风分子”,凡是跟胡风有些关系的,都已经被一网打尽。由于新文艺出版社里的“胡风分子”特别多,到后来,新文艺出版社就被戏称为“胡风窝”了。社里组织参观过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一个展览会。不久之后,全国实行公私合营,新文艺出版社合并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上海出版公司、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和平明出版社等。于是,私营出版社的编辑人才都集中到新文艺出版社,真是群贤毕至,济济一堂,上海出版界还从来没有过那样的盛况。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有方平、王科一、王永年、汤匡时(汤真)、周访渔(方予)、韩云涛等人;平明出版社有陆清源(海岑)、杨之宏(西海)、陈漪、祝庆英(祝融)、成钰亭、康嗣群、郝连栋(郝运)、叶麟鎏(鹿金)、潘勋照、吴钧陶等人。
  1957年,全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右”斗争,“揪”出了成千上万个“右派”分子,新文艺出版社的一百多名员工中也陆续“揪”出了九名。
  1958年4月的一个上午,天气格外晴朗,和煦的春风把人吹得懒洋洋的。但是新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室里还是像往常一样,所有编辑都处于忙碌的工作状态。突然,大家听说有上级领导要过来召集社里的一批骨干人员开一个小会。当时新文艺出版社的主任是吴朗西,他自然是要出席会议的。但这一次情况有些异常。会议召集之后,首先发言的是俄文编辑部的一个“积极分子”。他说:“下午要召开反‘右派’的全社大会。我认为吴钧陶也应该是‘右派,。”这句话对于吴钧陶来说,真像是晴天霹雳,因为他从来也没想到过自己是个“右派”。他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一个个可怕的画面,心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领导认为自己是“右派”的。他左思右想,还是想不明白。
  吴钧陶后来才了解到,在此之前,已经作了研究和决定,要把吴钧陶“揪”出来。他是最后一个,即第十个“右派”分子。前面九个是:李兰、刘哲民、秦鹤皋、杨之宏(西海)、陆清源(海岑)、徐军、叶麟鎏(鹿金)、罗平、王聿祥。
  下午,社里召开全体大会,向大家宣布了十个“右派”分子的名单和处理决定,吴钧陶是最后一名“右派”。“右派”分为六级,由于吴钧陶的态度比较好,作为最末一级,免予处分,留社查看,但是要戴上“右派”帽子。由于上午开过小会,吴钧陶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但是生平第一次遭到这种打击,他仍然十分惶恐。
  所谓“右派”,在当时是由领导运动的整风和“反右”领导小组决定,再报请上级出版局审批的。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领导认为自己是“右派”的?吴钧陶终于想明白了。
  ……
展开
目录
艺术访谈
文以载道大爱无疆——与一位年老孩童的对话
艺术传评
第一章 历经磨难少年事
第二章 恩重平明遇巴老
第三章 错划“右派”风云变
第四章 牛棚干校遭磨难
第五章 寄意寒星上笔端
第六章 幽居空谷有佳人
第七章 韦编三绝译唐诗
第八章 剥茧抽丝迻说部
第九章 平生风义兼南北
第十章 古稀新秀“吴三影”
附录
从艺大事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