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情礼之间:论明清之际的礼学转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37117
  • 作      者:
    刘永青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两种令人瞩目的现象:一是重情思潮的涌动,一是礼学复兴之蔚起。这两种现象看似互不相关,然而,礼因情而生,情藉礼而显,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联系,共同推动着明清之际的礼学转向和发展,并使得这一时期的礼学研究呈现出其独有的时代特征。
  《中国哲学青年学术文库·情礼之间:论明清之际的礼学转向》正是以此为中心,从对情和礼关系的历史考察入手,立足于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通过对重情思潮在明末清初社会思想和民众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从思想契机和社会根源两个方面展现出这一时期礼学复兴的可能与必然,揭示出明清之际礼学复兴的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重情思潮和礼学复兴两种现象的演进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阐述明末清初学者们在重情原则下从起源、本质、功能、发展等方面对礼的理论建构、在治礼中所坚持的缘情崇古的礼经诠释方法以及在礼秩重建中所体现出的重情特征,勾画出这一时期礼学发展的轨迹和面貌。以此为根基,从明清之际礼学在复兴发展中所体现的“以礼代理”倾向和在礼学研究中从形上分析到文本考证的方式转化两个层面呈现出明末清初的礼学转向,并进而揭示出礼学转向在明末清初的学术、思想、社会等层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明清之际“情”内涵的变化与复兴礼学的萌动
  “情”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而血缘关系在本质上就表现为情感。对于每一个现实的人来说,情感都是其基本的属性,人的各种活动也都伴随着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对于情感问题的关注,就成为中国哲学的重点所在。从先秦时代开始,围绕着人的性、情、欲等问题,儒者们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以人性问题为中心,或是从道德意义人手,或是从自然意义入手,探讨了性、情、欲之间的关系及其所具有的意义。之后,汉代一些儒者以阴阳解情性,提出情阴性阳、性善情恶说,将情和欲等同起来,情成为需要改造和制约的对象。魏晋士人则以自然诠释情,主张性情同本于自然,使得情的价值得到了高扬。在总结这些学说的基础之上,宋明理学家们进而构筑出“性一情一欲”的儒家人性论模式,对“情”范畴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突出了情的道德意义,同时也使欲带上了负面的色彩。对于这一倾向,明清之际的儒者们则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进行了有力的驳斥,他们在重视道德理性的前提下,逐渐还原出情的自然存在意蕴,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对情和欲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强调了情和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形成了新的情欲观。这种新的情欲观带动了对宋明以来理欲关系的重新思考,并进而带动了对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理”的反思和再认识,由此导致了“理”的权威地位的动摇,为礼学的兴起提供了思想上的契机。
  一、明清之际“情”内涵的演变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中讲道:“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后世儒者围绕着情和性的关系进行了很多的探讨。有的从已发未发角度讲性为未发,情为已发;有的从阴阳善恶角度讲情阴性阳,性善情恶;有的从体用角度讲性本情用;有的从性情统一角度讲因情见性。总之,所有的探讨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情感源于人性,或者说情感是从人的本性中产生出来的。情和性之间不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因为情感的复杂性使得情和性之间的联系也体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特征。情除了和性常常并提外,还和欲也常常并举,情和欲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许.慎《说文解字》云:“隋,人之阴气有欲者。”段玉裁注云:“董仲舒日:情者,人之欲也。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礼记》日:何谓人情?喜怒哀瞑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许慎对于情的解释,显然受到董仲舒以阴阳言情性的影响,同时也将情和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的确,情和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欲”作为七情之一,它是人之情感产生的前提,故而人们在谈及情的时候,很难不提到欲。在中国哲学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于情、欲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都有不同的看法。
  由此可见,就情感自身而言,一方面,情感是心理的、经验的;另一方面,情感就其来源来说又是先天的,所以情感可以“上下其说”。这里所说的上下,就是形而上、形而下的意思。从上说,情感能通向性理,具有理性形式;从下说,情感的产生离不开欲望,所以“情”总是和“性”、“欲”有着扯不断的联系。正是在这种性、情、欲的相互交织中哲学家们展开对了“情”范畴的解读。
  1.“情”的原初内涵
  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情”最初不是情感的意思,其本义为“实”,而由“实”之义到作为情感的含义,是经过一定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按照李天虹的概括,先秦时期,“情”的含义大致有四种。第一,指事物的实际情况,即情实;第二,表示真诚、真心的意思;第三,指事物的本质或者是常理,可以理解为质性;第四,指情感、情欲。这四种含义经历了从事物之实到内心之实的演化,最终在与性和欲的交织中使“情”具有了真情实感的原初内涵。
  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虽没有明确提出“情”这个概念,也没有直接论述情和性、情和欲的关系,但他对人的情感非常重视,这从他对“仁”的推崇中就可以看出。仁,首先表现为一种爱的情感,即所谓的“仁者爱人”。钱穆说:“人群相处当以真心真情相处,是仁也。
  ……
展开
目录
导言情与礼的关系探源
一、礼生于情
二、礼以治情
三、情与礼关系的演进
第一章  明清之际“情”内涵的变化与复兴礼学的萌动
一、明清之际“情”内涵的演变
二、明清之际理欲关系的新阐释
三、情理的流转与复礼的萌动

第二章  明清之际的重情思想与复礼的社会诉求
一、明清之际的“重情”思想趋向
二、“情识而肆”的社会风气
三、移风易俗的重礼诉求

第三章  情与礼的冲突——明清之际对宋明礼教的反思
一、宋明时期以天理为基础的“三纲”礼教
二、“合私以为公”思想对君权的挑战
三、亲尊之辨与父权的动摇
四、“夫妇之恩”对夫权的抗衡

第四章  情与礼的调和——明清之际复兴礼学的努力
一、明清之际的崇礼之风
二、重情原则下的新“礼”观
三、情欲之重视与礼的践履
四、重情浪潮下对礼的理论建构
五、明清之际的礼学转型

第五章  明清之际礼经诠释中的情欲因素
一、经学背景下的礼学研究
二、达情与循理——礼经诠释的双重维度
三、重情思潮中对礼经的新诠释

第六章  重情原则下礼秩的重建
一、以礼经世的诉求与努力
二、礼秩重建中的重情特征
三、清廷对礼的关注和扶持

第七章  “遂欲达情”与清代礼学的兴盛
一、“遂欲达情”和“以礼代理”
二、清代礼学研究的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