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认知·传承·融合:广州乞巧文化论坛文集:proceedings of Guangzhou qiqiao cultural forum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5586
  • 作      者:
    温宪元,童慧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认知·传承·融合:广州乞巧文化论坛文集》是2013年广州乞巧文化论坛的论文集。主要涉及广州珠村的民俗节日七夕即乞巧节的。全书收集了来自中国内地及港台和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内外的相关人士的三十多篇论文。内容从乞巧节的历史演化、文化内涵、人文意义、国际合作等角度进行了探讨。此次论坛是由广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旨在将广州乞巧文化节打造成国际性文化艺术交流平台。
展开
精彩书摘
  天上人间,乞巧同乐
  高静宜
  “乞巧节”这个传统的中国岁时民俗节日,不仅包含着一个美丽又哀伤的神话传说,同时也是古代与妇女有关的极少数节日之一,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合文化与娱乐的大众活动,“乞巧节”重新被关注,便要以新的姿态呈现,而不能只注重传统的古老民俗事项。应该将刻板的意识形态,转变为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乐趣,因为古时民俗节日,就是先人依据自然界提供的定律,安排了农耕作息的生活模式,劳动与休闲相互循环的时间点,人们依此习俗,乐此不疲地代代相传。
  如今,随着新生代的成长环境不同,以及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迷信成分已不再被认同,但节庆的基本精神应持续不变,也可延伸出新的附加意义,使其更适合现代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的生活规范,才是符合推广乞巧的含义。本文将以“认知、传承、融合”三个主题,论述于下。
  一乞巧认知
  “七夕”、“乞巧”的起源,首先应当与古人的星辰崇拜有关。古人认为宇宙万物皆有灵,因此有了自然崇拜、星辰崇拜、图腾崇拜等内容。这种概念早在远古时代便已存在,可以说是人类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并非创生,而是自然产生。
  出于对星辰的崇拜,也由于农耕社会对历法的重视,中国古人仰望满天星斗,在长期的观察之下,对天文景象有了辉煌的研究成果。正如法国著名文豪伏尔泰说:“中国人把天上的历史同地上的历史结合起来,在所有民族中,只有他们始终以日蚀、月蚀、行星会合来标志年代,我们天文学家核对了他们的计算,惊奇地发现这些计算差不多都准确无误。”①这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发现与研究成果。
  人类学家认为,古人的星辰崇拜,其初衷便是祈求生活安适。这也是古人的原始需求,包括敬畏鬼神、避邪、避天灾、祈求农产丰收,以及最重要的生命延续。因此,祈求子嗣及养育其成长,便是早期各族人民最重要的愿望。祈求子嗣,古人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及对象,但形成对织女星的崇拜及祈求,这主要还是与星宿的位置及能见度有关。夏夜里,人们仰望天空,便可清楚地看到,织女星与牛郎星这两颗明亮的恒星闪烁。农耕社会、封建制度下的农民,处在被奴役压制的生活中,生活无自由、生命无保障,在七月夏末秋初的农闲时期,望星而抒发内心感叹,祈求各式各样生活所需,其中自然包括了生育子嗣、增加人口以提高农业生产。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起源于原始社会民族间的共同心理愿望,而在潜移默化过程中,逐渐附会于七夕节俗当中,故应为先有“七夕”节日,再有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及“七夕”牛女相会等传说。也可以这样说:因为有了人间的实际生活体验,才会产生如此曲折的故事传说。
  ……
展开
目录
天上人间,乞巧同乐
从广府七夕风俗演变看当代乞巧的功能
关于七夕乞巧节的依法保护与科学保护——以国家级非遗广州天河乞巧节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换——以广州珠村乞巧文化的“活态”传承为例
七夕传说考虑
城隍重临:广州城隍庙的历史演变及近年的重修与保育
论七夕乞巧,谈“认知·传承-融合”
广州城建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宋都城临安及附近地区、广州乞巧节风俗略论
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大力发展岭南特色文化产业——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对策研究
当代节庆对岭南传统价值的挖掘与创新——从天河乞巧节看民俗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广东乞巧节中的水元素
从黄埔的摆七娘活动谈乞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七娘妈生做十六岁”——台湾府城七夕  最有意义的生命庆典
乞巧节、情人节的思考
乞巧节的前世今生——从“牛郎织女”的传说到广州乞巧文化节
传统乞巧节可以变身为中国式情人节吗?——基于广州乞巧文化未来发展的一种新思考
广州乞巧民俗特色及当代传承
岁时风俗知识的记录传统及其多重记述形态
西和与广州珠村两地乞巧文化的比较——以传承为核心
传统文化节庆保育与开发的互动观察——香港长洲抢包山与广州珠村乞巧节的初步比较
附录  全城同巧展岭南民俗九载传承开乞巧新篇——2013年广州乞巧文化节工作总结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