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人间,乞巧同乐
高静宜
“乞巧节”这个传统的中国岁时民俗节日,不仅包含着一个美丽又哀伤的神话传说,同时也是古代与妇女有关的极少数节日之一,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合文化与娱乐的大众活动,“乞巧节”重新被关注,便要以新的姿态呈现,而不能只注重传统的古老民俗事项。应该将刻板的意识形态,转变为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乐趣,因为古时民俗节日,就是先人依据自然界提供的定律,安排了农耕作息的生活模式,劳动与休闲相互循环的时间点,人们依此习俗,乐此不疲地代代相传。
如今,随着新生代的成长环境不同,以及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迷信成分已不再被认同,但节庆的基本精神应持续不变,也可延伸出新的附加意义,使其更适合现代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的生活规范,才是符合推广乞巧的含义。本文将以“认知、传承、融合”三个主题,论述于下。
一乞巧认知
“七夕”、“乞巧”的起源,首先应当与古人的星辰崇拜有关。古人认为宇宙万物皆有灵,因此有了自然崇拜、星辰崇拜、图腾崇拜等内容。这种概念早在远古时代便已存在,可以说是人类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并非创生,而是自然产生。
出于对星辰的崇拜,也由于农耕社会对历法的重视,中国古人仰望满天星斗,在长期的观察之下,对天文景象有了辉煌的研究成果。正如法国著名文豪伏尔泰说:“中国人把天上的历史同地上的历史结合起来,在所有民族中,只有他们始终以日蚀、月蚀、行星会合来标志年代,我们天文学家核对了他们的计算,惊奇地发现这些计算差不多都准确无误。”①这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发现与研究成果。
人类学家认为,古人的星辰崇拜,其初衷便是祈求生活安适。这也是古人的原始需求,包括敬畏鬼神、避邪、避天灾、祈求农产丰收,以及最重要的生命延续。因此,祈求子嗣及养育其成长,便是早期各族人民最重要的愿望。祈求子嗣,古人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及对象,但形成对织女星的崇拜及祈求,这主要还是与星宿的位置及能见度有关。夏夜里,人们仰望天空,便可清楚地看到,织女星与牛郎星这两颗明亮的恒星闪烁。农耕社会、封建制度下的农民,处在被奴役压制的生活中,生活无自由、生命无保障,在七月夏末秋初的农闲时期,望星而抒发内心感叹,祈求各式各样生活所需,其中自然包括了生育子嗣、增加人口以提高农业生产。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起源于原始社会民族间的共同心理愿望,而在潜移默化过程中,逐渐附会于七夕节俗当中,故应为先有“七夕”节日,再有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及“七夕”牛女相会等传说。也可以这样说:因为有了人间的实际生活体验,才会产生如此曲折的故事传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