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感天动地:关汉卿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374354
  • 作      者:
    乔忠延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作为一位戏剧大师,在现实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时,关汉卿把艺术的空灵、飘逸让给了他人,以一个慷慨悲歌的斗士形象,取得了跨向时代前沿的通行证。他作品中的创意和场景,也许可以被另一只手复制出来,但沸腾在《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戏剧中的激情,却是无法复制的。那是关汉卿生命的标记!
  文史专家 刘彦君
  作者把史料的搜集和耙梳,与剧作的研究和解读内在地结合起来,在互为参照中,寻其踪,察其人,读其作,解其戏,并以杂剧叙述方式的借用与化合,独辟蹊径地完成了这部大传。
  文学专家 白烨

展开
作者简介

  乔忠延,男,1950年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城居村。退休前供职于政务部门,现为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国作家》、《当代》等报刊发表作品350余万字。作品曾入选百余种全国选本、考卷和教材读本。已由人民文学等出版社出版《远去的风景》、《苍黄尧天》散文集和长篇小说35部。曾获得赵树理散文奖、赵树理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散文优秀奖得主。

展开
内容介绍

  《感天动地:关汉卿传》系“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关汉卿,元代著名杂剧与散曲作家,其著名代表作《窦娥冤》让后人认识了他。本书作者博览史书、精心研读,以文学的视角,写关汉卿的追求与杂剧相融合、命运与散曲相激荡的一生,用心中的感悟重铸历史的真实。利用传主关汉卿作品中使用过的曲牌作为章节题目,以及在叙述中引用传主关汉卿作于不同时期杂剧、散曲的许多作品文本和经典桥段是本书的两大亮点。

展开
精彩书摘

  楔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用惊涛拍岸的气势活画了人世沧桑,岁月烟云。不过,他那如椽的巨笔指向的仅是帝王将相,在他的眼中帝王将相才是风流人物。
  倘若换一种眼光看历史,似乎就不尽然了。大江东去,大浪淘沙,千古风流人物洗尽铅华,更能见本真的光色。当然,这里的风流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而是文学大师、艺术泰斗。我这么思考,是因为我的目光锁定了关汉卿。
  在历史的风云册上,翻遍里里外外都找不到关汉卿的名字。触目可及的帝王将相多如牛毛,横竖皆是,可是世人谁能忆起这些面孔?这些名字能够载入史册,是因为在世事的涡流里,曾经弄潮逐水,甚而回转波澜。不过,当世事成为历史,他们却只能躺在册卷里蒙染尘埃。
  倒是关汉卿这样的文人墨客,活着被权贵主宰的世道挤对在主流以外,死后却越来越辉煌夺目。书写中国文学史,无论怎样也绕不开中国戏剧;书写中国戏剧,无论怎样也绕不开元代杂剧;书写元代杂剧,无论怎样也绕不开关汉卿。关汉卿和元代杂剧的兴起繁盛,和中国戏剧的发展成熟,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换言之,关汉卿用他生命的挣扎、灵魂的呐喊,撞响了文化的黄钟,奏出了戏曲的大吕,世人在那音韵里听到了石破天惊的尘寰绝唱。在关汉卿的绝唱声里,元代杂剧走向繁盛,中国戏剧走向成熟。
  关汉卿在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淘洗之中,更见风采,更见光芒!
  自然,为这样一位屹立在文化苍穹的伟人作传,应该将目光紧紧盯住他的血脉基因、他的生命行迹。这没有错误,却远远不够,倘若关汉卿仅是某一时段、某一地域的文化名人,这样的关注或许绰绰有余。但是,对于关汉卿这位戏剧泰斗、文化巨擘,却难免深深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壑。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才不至于盲人摸象,以偏概全。而且,这绝顶不只是中国戏剧的绝顶,还必须是历史的绝顶,以及在历史中并肩耸立的文化绝顶和文学绝顶。如此俯瞰观览就会发现,成就一位关汉卿中国历史颠簸了数千年,中国文化积淀了数千年,中国戏剧孕育了数千年。
  一
  纵目世界戏剧史的阔野,中国戏剧的发萌并不迟缓。若是与印度、古希腊的戏剧相比,我们不仅没有丝毫的落后,甚而还要比之更早。中华的戏剧快要万条垂下绿丝绦了,印度和古希腊还只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可是,当人家早已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却连一枝出墙红杏也未见。步履蹒跚的中国戏剧似乎在耐心等待,等待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一个人的降生,这个时代是元朝,这个人是关汉卿。
  当然,这等待不是无所作为的空耗,而是为关汉卿那震撼尘世的绝唱积蓄应有的能量。穿透岁月的迷雾,我们听到了先民的歌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古老的《击壤歌》。《击壤歌》和关汉卿的距离十分遥远,似乎毫无瓜葛,但是,那击壤游戏里包含的歌之舞之,却是戏剧不可或缺的因素。就在那个时候,虞舜要夔教化年少的孩童,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研究上古史的专家解析说,这是孩童们装扮成各种动物,随着石磬声款款起舞。款款起舞,还要装扮,显然朝戏剧的目标迈进了一步。若是打量后来成熟的戏剧,无疑装扮是戏剧关键的因素。假如以这样的速度成长,中国戏剧断然不会落后于印度,更不会落后于古希腊。
  遗憾的是,戏剧却奇迹般地拐个弯,进入祭祀的场所。《书·伊训》疏有载:“巫以歌舞事神,故歌舞为巫觋之风俗也。”每逢祭祀之际,巫觋就装扮成各种神鬼,手舞足蹈,在无意识的舞蹈中表演得像模像样。即使在《论语》中出现过的乡人傩,也在祭祀的囹圄里徘徊。乡人傩是每年腊月举行的驱除鬼怪仪式,表演者扮饰着傩,头戴凶神恶煞的面具,身披兽皮,手持戈矛,蹦蹦跳跳驱赶鬼神。戏剧专家视之为“傩戏”,只是这古老的傩戏没有走上舞台,现今还在河北、安徽、湖北那些偏远乡村的胡同里辗转。
  回眸戏剧漫长的渐进过程,也有比傩戏令人欣喜的亮点,一个是装扮表演的具体化,一个是表演人物的多样化。探究这两个亮点,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一是楚庄王身边的优孟,模仿公孙敖竟然能以假乱真,简直就是一出惟妙惟肖的宫廷活剧。另一个亮点潜藏在屈原的《离骚》里,《东皇太一》便如一场角色鲜活的小戏。可惜的是宫廷戏没能走向舞台,屈原笔下的人物表演只有少数专家学者能够窥视,中国戏剧还在狭小的圈子里打转转。
  在中国戏剧史的链环上,不能缺少了百戏杂陈和歌舞小戏。但无论是百戏杂陈,还是歌舞小戏,抑或是囹圄在宫廷,抑或是拘禁在狭小的市井瓦棚。百戏杂陈在汉代才出现,《总会仙倡》那场景盛大的歌舞表演,《东海黄公》那情节简单的搏击武打,明显拓展了随兴发挥的表演,进入预先编排的程序。这“规定性的情景”,又是戏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光大和弘扬这百戏杂陈的“规定性的情景”,中国戏剧的成熟便会指日可待。然而,中国戏剧没有坐直达车,而是在朝代更迭中不断换乘车辆,似乎延缓时间就是在等待关汉卿的降生。因而,直到唐朝歌舞小戏才掀开她的红盖头,出现了《踏摇娘》和参军戏。尤其是参军戏,里面分开了角色,一个被嘲弄者参军,一个嘲弄者苍鹘,这被视为“行当”的最早雏形。
  行当的绽露,趋近了戏剧的形态。似乎挺胸冲刺,抬脚跨越,就会迈进戏剧的家门。然而,时光又过去漫长的数百年,这个冲刺和跨越还未能实现,即使宋杂剧和金院本也不能如愿以偿。
  活跃在勾栏瓦舍的宋杂剧,完成了两个固定。固定了戏剧的形态和角色。形态由艳段、正杂剧和杂扮组成。艳段,是招徕观众的开端;正杂剧或是以唱为主讲故事,或是以说为主来搞笑;杂扮,是结尾,是在笑声中结束演出的一种手段。角色被固定为五种:男主角末泥,亦称正末,或生;戏头引戏,多数还兼扮女主角,亦称装旦;来自参军的副净,还是被调笑的对象;来自苍鹘的副末,仍是调笑者;再一个角色就是扮演官员的装孤。前一个固定成为后来戏剧折子的基础,后一个固定则演变为“生、净、末、丑”四大行当角色。
  站在当代回望,真为宋杂剧的这两个固定击节叫好。它已经贴近戏剧成熟的门扉,倘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贯穿始终,倘若有一套与故事情节相适应的曲调贯穿始终,就是戏剧划时代的开端。而且,我欣喜地看见,故事在宋杂剧中并不鲜见,顺应故事情节边说边唱的诸宫调也已出现。令人惋惜的是,故事却未能从始至终连贯起来,即使金院本也未能实现这种连贯。这副重担无疑落在了关汉卿和他所处的元朝的肩上,他们能挑得起吗?
  何况,世事远不是这样简单,中国戏剧的成熟还需要历史机遇、传统裂变、文学元素,这诸多条件岁月会慷慨赐予吗?
  ……

展开
目录

序幕
铁蹄踏碎科举梦
楔子
第一折 东原乐 尧民歌 感皇恩 青哥儿
第二折 水仙子 甜水令 点绛唇 柳叶儿
第三折 鬼三台 川拨棹 夜行船 豆叶黄
第四折 迎仙客 叨叨令 梨花儿 红芍药


颠沛流离人生路
楔子
第一折 普天乐 庆东原 喜迁莺 醉花阴
第二折 滚绣球 风入松 混江龙 后庭花
第三折 满庭芳 寄生草 搅筝琶 圣药王
第四折 斗鹌鹑 醉高歌 游四门 醉太平


多情未必不丈夫
楔子
第一折 蔓菁菜 贺新郎 端正好 绵搭絮
第二折 鹊踏枝 朱履曲 粉蝶儿 沽美酒
第三折 斗虾蟆 上小楼 醉春风 天净沙
第四折 落梅风 牧羊关 剔银灯 挂玉钩


魂系苍生感天地
楔子
第一折 朝天子 节节高 天下乐 折桂令
第二折 驻马听 太平令 殿前欢 调笑令
第三折 小桃红 得胜令 胡十八 金蕉叶
第四折 哪吒令 乌夜啼 雪里梅 哭皇天


散场
楔子 雁儿落 随煞尾 黄钟尾 步步娇


附录一 关汉卿创作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