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涛是在黄龙的外公家里长大的。外公姓马,当时是黄龙出了名的捕鱼高手。由于捕鱼本领强,后来做了船老大,经常到很多地方去捕鱼,包括上海、宁波、温州等地,甚至更远。由于其下海经历丰富,海上见闻较多,所以很会讲故事。小时候的金涛在饭后、空闲时间特别喜欢听外公口中的海上故事,总是被各种精彩的故事深深地吸引,就这样,外公成了他海洋鱼类故事的第一位老师。小时候对金涛影响很大的人还有他的父亲。金涛的父亲也经常来往于舟山、宁波、温州等地做些海上生意,在海上的生活经历也丰富了他诸多的海洋故事,海上的闲谈笑话给了金涛巨大的创作灵感。与两位亲人一样影响金涛的还有他出生成长的黄龙——那个街头巷尾都流传着海洋故事的小岛。
黄龙房屋密集.巷道狭窄,民风淳朴。夏天天气炎热,吃过晚饭后很多人总喜欢闲坐在海边或某个空旷的地方讲讲一天的见闻,道道那些还没与人分享的趣闻,当然讲得最多的还是他们最感亲切的海上故事。街坊邻居们围在一起聊聊天讲讲故事就成了这个岛上黄昏傍晚、茶余饭后的一件“大事”。每次有故事可以讲的地方总是会出现金涛的身影,许多故事就这样渐渐深入他的脑海,在不知不觉之中,岛上居民就成了金涛的第三个老师。在一群爱讲故事的渔民中,一个民间文艺之星渐渐成长。
1959年夏天,就读于浙江省水力发电学校的金涛乘坐渡轮回黄龙岛,恰巧有一群到海岛采风的上海作家也在船上,其中就有《萌芽》主编王宁宁。这群上海作家对海岛生活不是很了解,在面对壮阔的大海时兴奋不已,不断向还是学生的金涛了解海岛的民俗民风。金涛自小受家庭、地域的影响,对海岛民俗了解很多,金涛自然成了他们的解说员。其间金涛将其创作的一些诗歌拿给他们看,希望得到一些指点,王宁宇看后说:“你的诗歌水平还有待提高,还是写些反映海洋文化方面的作品比较好。不要小瞧嵊泗这片海岛,事实上海洋文化的蕴藏量非常丰富,正等待着人们去发掘,这些珍贵的海洋文化在将来极有可能走向世界。”就这样简单的几句话,金涛却铭记于心。不久,他的处子作就诞生了。他的处子作《寄居蟹的故事》发表在《解放日报》上,这篇文章有3000余字,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海边最为普通但又神奇的寄居蟹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这篇文章的成功发表给金涛很大的鼓励,也坚定了他日后从事海洋鱼类故事创作的信心。
1971年起,金涛先后在嵊泗县越剧团、县文化局和县文化馆工作,专职致力于海洋文化创作。在此期间他多处走访,收集了很多濒临消失的海洋故事。“当时采访是非常辛苦的,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为了收集一个精彩的故事可能要多次采访.甚至有时还有生命危险。”讲到这里,金涛老师给我们讲了两个他收集故事、采访渔民时亲身经历的故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