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如此详细地把基本的工作情况说一下,主要是想给大家一些印象,说明这么一个有心人在做这项文物文化工作当中,她已经付出了多少劳动。
我们说文脉,文脉是什么?打一个比方说,就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基因图谱。我们得先知道它走过怎样的历史道路,曾经有过什么东西,这些东西今天的现状又如何,以及中间的沿革。这些一方面有文献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有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还有文化建设的基础意义和价值。当然,她所做的工作只涉及整个城市文脉一个小的侧面。我今天讲这些不是为了褒扬她,只是举一个例子,说明社会上热心于文化的还大有人在。我是很偶然地知道有这样一个南开的毕业生,她在默默地做这项工作,我觉得很有意义,也很感动。
这个实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首先说她在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作为个人,她有兴趣来做,好处是有动力,不需要别的物质刺激,一些朋友来帮着她,她自己觉得是一个事业,有使命感。但是,纯粹个人做局限性很大。首先她能接触到的文物和资料很有限,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配合,有些地方,比如部队内的家属大院,根本进不去。有些不能靠前,拍照可能有问题,或者有些有关的资料她也没有机会翻阅。尤其是单位或者公司占用的,她去了解,别人还右猜疑,你想干什么,是不是这个地方有什么变动的可能性,甚至还有一点抵触,名不正,言就不是很有力,工作就有一些阻碍。
刚才我讲了,这项工作实际上对于整个北京文化城市建设只是很小很小的一个侧面,但是它可以代表一个方面。我们来讨论城市精神,讨论文化传统,我们需要一些扎扎实实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就是城市的文化基因的图谱,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然后才好做进一步的工作。乾隆朝是清朝的一个鼎盛时期,所以它很注重文化建设,于是有了《日下旧闻考》。我们今天无论哪个方面都是乾隆朝没法比的,北京作为首都,这方面应该做得更好。无论悠久的历史,还是今天首善之区的地位,把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做到位,那当然远远不只是“北京伽蓝记”了。北京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值得做类似的工作。整理文献,进行研究,理清我们文化传统的血脉,同时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设计规划出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事,有些事再过十年、二十年一点痕迹都没有了。中国是一个重历史传统的国家,到时候很多传统在我们手里完全湮灭了,我们也对不起后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