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为共时性的“天”与个人经历
战国时期风云莫测的社会政治变化使当政者与有志之士深深体会到,个人的成败得失往往受到变化无常的客观环境的影响。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个人经历与时世的关系。对“命”与“时”不同的应对态度在不同的文献中均有出现。首先是道家典籍《道德经》裹的知时而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
时。(《道德经》)对待“命”与“时”,庄子采用“随”与“安”的顺应态度,他指出:
达大命者随。(《庄子·列御寇》)知其不可柰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知不可柰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庄子·德充符》)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圣人之勇也。
(《庄子·秋水》)
墨子则看重人为的力量,不能听天由命。他认为世间的纷乱治平均由人起,而非天命。试观《非命篇》:
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也;天下之乱也,桀纣之罪也.若以此观之,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也,则夫岂可谓有命哉!故昔者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遂得光誉令问於天下。夫岂可以为命哉?故以为其力也。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功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遂得光誉令问於天下。亦岂以为其命哉?又以为力也。(《墨子.非命下》)
那麽楚简又给我们带来什麽启发?《穷达以时》通过总结历史人物的不同际遇来说明“天人有分”:
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舜耕於历山,陶拍於河谷,立而为天子,遇尧也。邵繇……遇武丁也。吕望……遇周文也。……初韬晦,後名扬,非其德加。子胥前多功,後戮死,非其智衰也。……遇不遇,天也。(《穷达以时》)
此文举古代圣贤的例子,说明圣贤都是先穷後达,而论者认为虽然时世很重要,但是君子无论时世如何,都要加强自身修为。简文开篇说:“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庞朴先生认为《穷达以时》的“天人之分”,“决非荀子那个‘天人之分”’,“因为这个天,不是荀子那个‘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自然之天,而是如文中所说的那样,是或有或无的‘世’,不可强求的‘遇’,穷达以之的‘时”’。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