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世、儿童时代、考试情形
家世
我从前写过一篇自传,经中央文物供应社给印了出来,即列在《齐如山随笔》一书的头一篇。友人们看了,都夸奖说写的很有趣,都嘱我再往详细里写一写,尤其当时的中央党部张秘书长晓峰先生,特别嘱我务必写出来,不得已只好再写一次。要往详细里写,则比原写之文多添几个方面,第一得说说我的家世,因为一个人的家世,与他个人的学识、行为、思想等等都有极大的关系;谚语中有两句话说:“盐打哪么咸,醋打哪么酸?”这两句话,虽然鄙俚,而确系实情。吾族乃于明朝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山东河南两省于该时由山西迁去者也不少,河北一省尤多。大家都说是由大槐树底下迁去的。清朝末年,有许多河北省的军官,重到山西,又寻找到了大槐树之所在,系一破庙,盖当年迁民时,都在此处聚齐,再往各处出发,所以众口一词,曰大槐树底下。民国后有许多军官捐款,把该庙又重建了一次,足见中国人念旧不忘本的心情之浓厚了。当年山西往河北省的移民,为什么有这样多呢?这也无妨随带着说几句:元朝在河北省一带杀人就很多,后来因为用他们自己的人拱卫京畿,河北省各处就来了许多蒙古人居住。明朝初年徐达、常遇春二公,一由山东北上,一由河南北上,把河南山东的人杀了已经不少,因为河北居民,以蒙古人为较多,故杀的更多,未被杀的也都赶的跑到蒙古一带,于是河北省便空虚了,这是移民的所由来。吾族在明朝初年,有三家富户,一家有地一千余顷,一家八百余顷,一家六百余顷,三家共两千五百余顷,现在一个稍富之村落,全村共有不过五十顷地(水乡除外),以此衡之,共有五十村之地,稍小之县,所辖也不过五六十村,是彼时吾族之地,共有现在一全县之多,此更足见彼时地面人烟稀少了。
吾族在明朝末叶之前,多是务农,讲究读书之家很少。明朝末年,才有研究经史之人,因与本县孙文正公(承宗)为至亲,所以也颇讲经济,到吾八世祖文登公,便专与学者来往,九世祖林玉公(国琳)与河北省新城县王余佑(五公山人)、蠡县李恕谷(舔)、博野县颜习斋(元)诸公都是莫逆交,因想抗拒清朝,成立军事机构,故与窦大东、二东兄弟(二东即戏中《连环套》之窦尔敦),诸人研究御敌之策,当时还收复了雄县等三县,后因见清朝势力太大,便知难而退,当时主持此事者,即先九世祖,虽未成功,而遗留下了一种反清的情绪,故一直到光绪年间,吾族总是有革命的遗传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