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无话。几天后庄巧生顺利到达坐落于贵阳东郊的贵州省农业改进所。沈骊英时任中央农业实验所麦作杂粮系技正(相当于研究员)兼贵州省农改所农艺系主任,她向庄巧生介绍了贵州工作站的一些情况.,并特别向他说明,中农所西迁后由于没有条件重新设立试验场地,采取的是与后方各省农业科研单位全面合作的方式,将中农所各系的科研人员分散在西南各省,两班人马按作物或学科、专业混合在一起,共同参加研究项目,互相配合,发挥中央与地方各自的优势,更好地完成战争时期的农业增产任务。
随后,沈骊英带着这个年轻新成员与农艺系内科技人员见面。庄巧生看到麦作杂粮系人才最集中,竟然有20多人,人才济济、兵强马壮。团队中以中年人为主,除了两三个人是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外,大部分人是金陵大学毕业的校友,其中有三位还是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后回来的“老前辈”。那时候博士很少,而在一个系有三个博士更是很难得。一个是戴松恩,原先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工作,但是到贵州工作站以后,因为有沈骊英主持小麦育种工作,他就转向烟草方面的研究。另外一个是从事玉米育种工作的吴少奎,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内开展玉米工作比较早的一个人,金陵大学农艺系1929年毕业。还有一位俞锡章博士,从事麻类研究。
贵州农业改进所是经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吴鼎昌与中央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往复磋商,于1938年4月1日正式成立。该所受贵州省建设厅领导,所有经费由贵州省政府与中央农业实验所平均负担,技术方面则由中央农业实验所派员协助。所内先后设置了农艺、森林、园艺、农作物病虫害、畜牧兽医、蚕桑、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研究等系及农业推广委员会共九个机构。其职责主要是研究、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研究、改良农具、农村交通工具和试验农田水利工程;研究、指导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和推广优良品种、农具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等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