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钱谷融:学术情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102669
  • 作      者:
    夏伟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人文思源袖珍学案·钱谷融:学术情怀》为“人文思源袖珍学案”之一,由四个部分组成:一、历史情怀《论“文学是人学”》的两种成因:二、《雷雨》人物谈)的学术回应模式:三、“散淡”:从人格乌托邦到日常活法:四、附录。《人文思源袖珍学案·钱谷融:学术情怀》是以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授钱谷融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著,作者的研究视角为由“学术”而“情怀”,从研究对象的理论与批评文本出发,进而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内在情怀与心理世界。附录札记部分,有作者与其导师的对话,谈话内容是对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补充。
展开
精彩书摘
  或许会有人质疑上述的“审美一避世”动力论,原因大体有二:其一,《“人学”》核心是“人道主义”,强调文学应当爱人,并教人爱生活,这似与“厌倦人、鄙夷人”的“避世”情结格格不入;其二,钱谷融如此重视文学的“审美功能”,为何《“入学”》反倒选择“教育”功能为其立论之本呢?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钱谷融自称“厌倦人、鄙夷人”时才二十二岁,年少轻狂,用词夸.张不难体谅。更何况,恨往往是爱的变奏。香山居士白居易曾以“此恨绵绵无绝期”一诗,写尽有情人的眷恋和无缘者的遗憾。鲁迅则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自己对民族精神境况的赤诚痛感。所以,就算钱谷融年轻时曾“厌倦人、鄙夷人”,那大概也是他太爱惜“人”,对“人”怀抱太多期待,当他发现其期待大多无法实现,难免就“由爱生恨”了。故无论钱谷融看人是“同情”或“鄙夷”,其胸中跳着的是同一颗爱人的心。而从“鄙夷、厌倦”到“同情、尊重”,就是这颗心慢慢绽开的过程。
  同样,“避世”与“乐活”也不绝对矛盾,因为生活可以很公共,也不忌个性化。钱谷融出于对坊间污浊与庸妄的过敏,更愿意在文学为其营造的私人花园“采菊东篱下”,这难道不是缘自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人学”》强调文学应能让人“更热爱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指艺术是令“人生……值得过活”的另种表达。
  再来回答问题二。
  的确,《“人学”》中找不到“审美”二字,但若因此认定《“人学”》忽视“审美”,未免草率。所谓文学审美,是读者被作者通过文字营造的意象、意境所触动,而激起的灵魂波动或涟漪。故审美又可表述为“动人”。少年钱谷融钟情“忧郁”,就是因为这类文字特别能打动他年轻的心。而《“人学”》更将“动人”视作连接“人道动力”和“教育功能”两大关键的桥梁。比如他说:“作者就用他的这种热烈分明的爱憎,给了他的人物以生命;又通过他的人物来感染读者,影响读者。……假使作家所着眼的是所谓‘整体的现实’,……那么,他就再也写不出这样激动人心的作品来,再也收不到这样巨大的效果了”。①可见钱谷融视“动人”为作品有否“教育功能”的必要条件。钱谷融又说:“如果作者不是这样的人道主义者,他就绝写不出能够感动人、能够为人民所喜爱的作品来”。②这句话可以解读为,人道主义情怀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最能打动人,此乃文学审美之根。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历史与情怀:《论“文学是人学”》的两种成因
第二章 《(雷雨)人物谈》的学术回应模式
第三章 “散淡”:从人格乌托邦到日常活法
【附录1】“我只是跟着感觉走”——钱谷融访谈
【附录2】“钱谷融文学观”札记(含对话)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