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7097477
  • 作      者:
    刘丽著
  • 出 版 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研究》力求立足历史与文本,对这一特定时段内的诗人群体进行综合、深入地研究,以期尽量还原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时空内的真实面貌,给予他们在清代文学史一个公正的定位。
展开
精彩书摘
  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中国政治舞台上风云变幻,北京城三易其主,从大明崇祯到大顺永昌再到大清顺治,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目不暇接。此时明朝的北京中央政权虽已崩溃,而鼎湖虽去,但逐鹿未息,到底谁会最终成为统一天下的新主人,形势还不明朗,因为此时中国政治舞台上尚并存三股军事力量:
  第一股势力为李自成农民军的大顺政权;第二股势力即已经入京的大清政权;第三股势力为明朝的延续——南京的弘光政权。这三股势力时而互相斗争,时而又互相妥协,历史给了各方平等的机会,李自成、多尔衮及朱由崧都有问鼎天下的可能。如果以军队人数而论,当以李自成力量最为雄厚。李自成虽然经北京之败,但仍有军队百万多,据有陕西、湖广、河南、山东、山西各省,形势仍然十分有利;而多尔衮拥有的清军不过十余万,在数量上远逊于李自成的农民军,但八旗铁骑,能征惯战,再加上新胜,锐气正盛,又兼有吴三桂的新降,也助长了一定的实力;南明政权则占据长江天险,拥有江南沃野千里,更有江南民众的鼎力支持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民心所向,在军事力量上,除拥有正规军队数十万外,还有各地自发组织起来的义军,在军队数量上既不逊于大清,也不弱于大顺。可以说,在当时这三大势力旗鼓相当,至于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王朝更替,易代鼎革一类的社会剧变,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人,尤其是与政权息息相关的士人阶层,因为这不仅意味着战乱、饥馑与死亡,往往还意味着政治态度、道德人格的艰难抉择。由于中国的士人历来与政权密不可分,士人无论是隐是仕,体现的都是对政权的不同态度,而士人的出处又历来被传统儒家思想所重视,尤其在易代之际更成了检验士人操守的试金石,如何面对与选择,造就了这一时代性的课题。
  其实概而言之,易代之际的士人政治选择不外乎三种:第一种,跟随故主殉节,义无反顾地践行原有的道德准则,作出这一选择的主要是节义之士。当北京城陷,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后,大学士范景文、倪云璐等人于家中自尽殉节,以表示对君国的忠心;第二种,为故朝故君守节,即遗民。他们采取的是与新政权不合作的政治态度,拒绝出仕新朝,不应新朝的科举,甚至连没人仕途的诸生也以“弃诸生”的行为来表示对新朝的政治态度。在明清交替之际,这种现象也十分普遍,代表人物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第三种,归顺新朝,为新政权服务,成为失节的贰臣,这类人以“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为代表。
  可以说,在天崩地坼之际,士人都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付出痛苦的代价:抗清志士,虽然深知明政权已腐朽不可救药,但本着儒家忠义思想下的社会担当的家国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鲁阳挥戈、背水一战,以求问心无愧,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政治选择不可谓不惨重;而选择以遗民身份终老的士人,也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他们虽然保全了生命,但牺牲了士人“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独守一隅,垂空文以自见,内心的悲凉也可想而知;至于贰臣,他们的选择更具复杂性,我们在书中将有详细分析。
  甲申之际,不到一岁之中王朝鼎革、几易其主,此时的士人尤其是前明的官员,承受了巨大的历史压力和艰难人生选择。在经历了鼎革之际的漂泊无依,悲伤苦闷之后,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时局变化中,惊悸未定的他们必须就自己的出处作出选择,这不仅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体现着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思索和寻求,也选择了民族的命运。
  ……
展开
目录
绪论
0.1 学术前史
0.1.1 清初诗坛两大诗人群体及其地位的不同观点
0.1.2 本书的观点
0.2 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研究的理论意义
0.2.1 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的心态具有研究价值
0.2.2 清初京师贰臣诗人在清代诗坛有着重要影响
0.2.3 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的诗歌创作有着不凡的成就
0.3 本书的结构及研究方法

第1章 清初京师贰臣诗人概述
1.1 贰臣及贰臣诗人
1.2 地域文化与清初京师贰臣诗人
1.2.1 南北地域文化差异
1.2.2 南方贰臣诗人群体
1.2.3 北方贰臣诗人群体
1.3 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简介

第2章 清初京师贰臣诗人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心态
2.1 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群体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2.1.1 出于个人利害的考虑
2.1.2 出于用世之志的考虑
2.1.3 迫于政治的两难处境
2.2 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的心态
2.2.1 由政治原因而产生的疏离心态
2.2.2 由文化传统而产生的愧辱心态
2.2.3 由个人际遇而产生的悔恨心态

第3章 南方贰臣诗人的诗歌创作
3.1 南方贰臣诗人的诗歌创作主题
3.1.1 敌国之思
3.1.2 失路之悲
3.1.3 友情之深
3.1.4 南方情结
3.2 南方贰臣诗人的诗歌艺术特色
3.2.1 共同的意象
3.2.2 强烈的抒情性与浓重的悲凉感

第4章 北方贰臣诗人的诗歌创作
4.1 北方贰臣诗人的诗歌创作主题
4.1.1 闲情逸致
4.1.2 叹老嗟愁
4.1.3 歌功颂德
4.2 北方贰臣诗人的诗歌艺术特色
4.2.1 浅
4.2.2 清

第5章 清初京师贰臣诗人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的内部与外部比较
5.1 南北贰臣诗人在诗歌内容与理论上的差异
5.1.1 民族感情的差异
5.1.2 归隐心态的差异
5.1.3 “性情论”的差异
5.2 南北贰臣诗人在诗歌主题与理论上的趋同
5.2.1 心系民瘼
5.2.2 亲情与爱情
5.2.3 反对诗坛门户,主张个性独创
5.3 京师贰臣诗人群体与外围诗人群体的比较
5.3.1 南方贰臣诗人与遗民诗人——志异情同
5.3.2 北方贰臣诗人与国朝诗人——志同道合

第6章 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的文学史地位
6.1 明清诗风的过渡者
6.2 清初诗坛的领袖人物
6.2.1 优越的客观环境与强势的个人条件
6.2.2 从清初诗歌选本中反映出的重要影响
6.3 对文学人才的培养提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