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特科“状元”——袁嘉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2115521
  • 作      者:
    张维著
  • 出 版 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张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首批签约作家,昆明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从教30余年间,同时致力于名人研究与云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已出版名人传记专著400余万字,发表学术论文及纪实文学作品百万余字,另有《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等参著作品多部。多次荣获全国及省、市、校级奖励,包括“云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教育图书奖”‘滇版优秀社科图书奖”“云南省文化精品工程奖”“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及“教育部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云南大学伍达观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云南大学教学名师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古代云南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文化教育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元代设置行省以来,云南竞无一人考中状元。直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朝廷为推行新政,破格求才,开考“经济特科”,石屏学子袁嘉谷方一举夺魁,列一等第一名,成为“经济特元”,被誉称为“国朝第三人”,民间称为“袁状元”。云南历史因~大魁天下~的袁嘉谷从此多了一份辉煌。尔后,袁嘉谷先后担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浙江学政使与民政使,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浙江的文教事业、民政事业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1923年起,袁嘉谷辛勤执教于东陆大学一云南大学前身一,为桑梓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状元教授名声远播三迤......
展开
精彩书摘
  《特科“状元”:袁嘉谷》:
  就这样一路温课,一路咏诗,一路怀古,袁嘉谷与弟弟嘉璧冒着北方的严寒,历尽辛苦,走完了八千里行程。
  光绪戊戌年(1898)二月初,他们终于到了北京城。第一次见到高大巍峨的城楼,第一次来到天子所在的京城,袁嘉谷兄弟二人心里很激动,感慨万分。
  二月的北京,还是大雪飘飞,寒冰未释。朔风夹着雪花扑面而来,吹得行人纷纷遮袖掩面。住进珠巢街云南会馆的袁嘉谷却忘掉了严寒风霜,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喜悦的心情难以抑制。
  这云南会馆是历年云南举人赴京考试的留宿之地,馆里悬有云南士子中题名金榜的著名人物所立的匾联——也只有这些题名金榜者才有资格在此立下匾联。
  此时,云南会馆中立有两科,这两科金榜题名者都是石屏人——张汉和朱淳。
  此外,云南会馆中还有石屏书家、乾隆丁未(1787)科进士、任吏部员外郎中的任澍南题书的匾联:“金碧长春(匾)溯先辈凤举金碧之乡高山仰止;观人文化成西南之地卿云烂兮。(联)”
  置身于几位石屏先贤题书的匾联之下,袁嘉谷油然生有一种“客中作主故乡庐”的自豪之情。缅怀乡人先贤的功名成就,袁嘉谷也深感作为石屏后辈学人,任重而道远。
  在会馆草草安顿下来之后,袁嘉谷便抓紧时间读书温课,做好参加会试的准备。
  考期一天天临近了。
  会试考三场,从三月初九开始。
  门禁森严,监考严格,举子们在紧张的氛围中,考完了三场,如蒙大赦,松下一口气,各自回到住处,等待一个月后发榜。
  发榜日期定在四月十五日。此时,京城的杏花已姗然开放,故又有人把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就如把桂花盛开时的乡试之榜称为“桂榜”一样。而杏榜比桂榜更有分量,更能吸引求取功名的文人士子们。
  终于等到放榜了,可是,榜上却怎么也找不到袁嘉谷的名字。袁嘉谷落第了。
  袁嘉谷此时的心情,如同打翻了五味瓶……
  要说没有考场失意的痛苦是不可能的。十年寒窗苦,不就是为今朝能金榜题名而被朝廷起用去报效国家吗?而今,多少年含辛茹苦、呕心沥血的结果,却是名落孙山,叫他怎能不怅然若失?
  中国的科举史上,种豆不得豆、种瓜不得瓜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从隋文帝杨坚下诏开考到清朝末年,中国的科举考试经历了1300多年,为历代选拔人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唐宋两代科举制度较为完善,选出的人才大都名副其实,而且推动了唐宋文化走向辉煌。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日趋僵化,加上八股文的形式,更束缚了文人学子的思想。这种学非所用、脱离实际的八股取士的后果已越来越难尽如人意。金榜题名者中确有真才实学的英才,但也不乏碌碌无为的人。名落孙山者确有很多人学养不够,学力不足,思想欠深刻,尚需继续锤炼,然而却也有相当一些贤才英杰因种种原因被埋没:或小有失误,或言辞稍有不当,或笔端锋芒较露,或阅卷官心存偏见,或主考官心有难言苦衷而违心判卷……甚至还有其他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于是,某考生便与仕途失之交臂,甚或永世与仕途无缘了。
  君不见曾在县、府、院三试中连考第一,又在童生试中秀才的蒲松龄,直到76岁也未能通过乡试;吴承恩直到60多岁仍未能中举,更与“春闱”无缘;罗贯中毕生未能金榜题名;曹雪芹更是因抄家株连,终生禁考……
  君不见道光六年(1826),江南才子、浙江乡试解元龚自珍与顺天乡试第二名、今文经学大家魏源在会试中均告落第。无怪乎龚自珍要怆然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才华横溢、思想深遂的梁启超因文笔狂放、纵论宏议也在光绪乙未(1895)科的会试中落榜……
  袁嘉谷心中对这些先例当然都很清楚,本来也完全可以以此作些自我安慰,但他心底的那份怀才不遇的惆怅却是一时难以排解掉的。
  ……
展开
目录
异龙湖畔的少年
文献名邦的濡染
书香门第的熏陶
聪慧好学少年壮志
游学九龙湖
经正书院 十年磨剑
忧国忧民 抱负远大
大魁天下
会试落第“名浮志愈坚”
“国士无双”为滇人争光
考察日本学政
海天三岛领群英
以东邻为镜
偕师考察
主持学部编译图书局
筚路蓝缕主编国定教科书
关注滇民疾苦保护敦煌文物
赴任浙江提学使
有胆有识的“小学台”
廉洁勤政事功卓著
“状元教授”
重归故里执教东陆大学
诲人不倦精心育才树人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