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滇医圣:兰茂》:
屯户之后作为昆明东北门户的嵩盟,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然条件优越,是云南最早改土归流的地区之一。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嵩明等七州达鲁花赤(官名。蒙语总辖官之意。为各州掌印办事者)降。嵩明土知州高情“既附而遁”。嵩明也就“因减之,乃设流官”,顺理成章地完成了改土归流,并将州名也从嵩明改为嵩盟。
改土归流完成后,明王朝随即在嵩盟地区开展屯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王朝在滇中府州县进行“屯种听征”,云南都指挥使司开始建立直隶都指挥使司的安宁、宜良、易门、杨林等4个守御千户所,进行军事移民。
守御千户所是明朝卫所兵制中的特殊建制。加了“守御”二字,杨林等4个千户所就变得与一般的千户所不一样了。从隶属关系来看,这4个守御千户所直隶都司,其级别与“卫”相当,连长官也不叫千户而称“指挥使”。
杨林守御千户建所之初,有10个百户所,是以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112人为百户所建制,按军士3分戍守、7分屯田比例建成的。
杨林守御千户所城与杨林县同城,城内设置有千总署。在所驻地西有演武场,在杨林设军堡、城仓,在者察、大树营设有军哨,在邑市、腰站设有屯仓。
杨林守御千户所的戍防区域和屯田区域,都是相对固定的。天长日久,戍防和屯田驻地慢慢地形成了定居点。
戍防定居点主要有分布于杨林周边坝区、半山区和山区的吴官营、八里营、李官市营、沈官营、张官营、大树营、老余屯、西边营、裴家营。这9个带“营”的军屯形成的村落地名,被清康熙《嵩明州志》所录,到清代前期依然存在。现在,除李官市营改为李官营、西边营和裴家营在宜良县域外,其余地名在县内至今未变。
屯田定居点在明正德《云南志》之中,明确记载包括“崇正乡莫沙冲屯,校古里东屯、四坝屯、阿古陇屯、黑子口屯、丁百户屯,金马里东山下屯、罗傍屯、猴街子屯、腰站屯、塘房屯、果子园屯、龙喜村屯、甸头屯、落郎村屯”等15个。崇正乡为今嵩明县嵩阳镇,校古里为今嵩明县小街镇,金马里为今嵩明县杨林镇和牛栏江镇。东屯、腰站屯、果子园屯、龙喜村屯、甸头屯今仍为嵩明村名,且只有东屯仍带“屯”字,其余均直接称村。
现在,阿古陇变成了阿古龙,四坝屯变成了王四坝,丁百户屯变成了丁官屯,罗傍屯变成了罗帮村,东山下屯变成了东山,猴街子屯变成了老猴街,落郎村屯变成了罗良村,塘房屯变成了塘坊,黑子口屯疑为今小街镇海子口,莫沙冲屯今已难以查考。
杨林守御千户所戍防和屯田形成的24个村落,主要分布在嵩明坝子南部、东南部、东部边缘和嘉利泽沿岸。这是嵩明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区域。这些由戍防点和屯田点演变而成的村落,与属云南左卫的小新街河西屯、阿子营马军营屯,属云南右卫的白邑大营屯,属云南前卫的阿子营牧羊屯,属木密所的宽郎屯(今小街镇匡郎村)等,都演变成了今天嵩明县境内的主要村落。
明正德《云南志》说“兰茂,字廷秀,杨林干户所籍,河南洛阳人”。既然是“杨林千户所籍”的“河南洛阳人”,我们就不妨从来自河南的军事移民之中,来查找兰茂的家世的线索。
云南都指挥使司所管辖的卫所,是伴随着一次次大规模的调军云南和屯留云南官军人数的不断增加,而逐渐设置的。据《明太祖洪武实录》记载,在明代征调来云南屯田的军士之中,与河南有关的,主要有三批。
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目谕傅友德等以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制要害”。这是头年平定云南,次年“重兵留镇”,初设卫所,实行的“大军屯聚”征调。不过,此次重兵驻守形成的是云南左卫、右卫、中卫、前卫、后卫,大理卫、永昌卫、楚雄卫,通海御等。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六月,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发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的旧称)等十四卫步骑军万五千人征往云南”。明五军都督府之中,中军都督府在京外下辖直隶二十六卫、十六个千户所,包括中都(凤阳)七卫、一个千户所,河南十二卫、六个千户所等。这一年,在云南建立的有隶于楚雄卫的姚安守御千户所等。按洱海等卫官军先驻留、卫所后设置之例,此次进入云南的军卫将士,可能屯戍于其后设置的卫所之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