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杜甫与杜诗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080743
  • 作      者:
    左汉林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杜甫与杜诗学研究》作者师从杜诗研究大家韩成武先生,书稿是作者杜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且大多篇目已在国内诸多权威期刊上发表过,质量较好,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
作者简介
  左汉林,生于1968年,文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杜诗学、乐府学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导师。
展开
内容介绍
  杜甫有“诗圣”之美誉,杜诗因为杰出的艺术成就被称为“诗史”,被认为有着“集大成”的艺术成就。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杜甫诗歌和杜诗学的论文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杜诗研究中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新解。如学界对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中所涉及的音乐机构和乐人身份向来有不同认识,本书经过对唐代乐府制度的详细梳理,对此问题作出了可信的解释。
  第二,对宋代诗人学杜的具体分析。杜甫在宋代诗坛上影响深远,成为宋代诗歌的典范。本书通过详细的例证,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杜诗对梅尧臣、王安石、三苏、黄庭坚、杨万里等两宋重要诗人的影响。
  第三,对宋代杜诗学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本书对宋代诗人学杜的阶段性问题、宋代诗人使用杜诗典故问题、宋诗中的杜诗风格问题,宋代的集杜诗问题等皆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从整个宋代诗歌史的角度讨论这些问题,实际上有着相当的难度。本书作者因为对杜诗和宋诗的文本较为熟悉,故其结论亦具有说服力。
展开
精彩书摘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笺证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是杜甫的名作,王嗣奭曰:“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 此诗序云: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颖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舞女,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常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该诗的诗序涉及到唐代朝廷的音乐机构、公孙大娘的身份等问题,学界多有讨论但并没有完全解决。 现对其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一、杜甫诗序中涉及音乐机构的性质问题
  按从此诗的诗序可知,开元三年(715),在杜甫年幼时,他就在郾城看到过公孙氏舞剑器浑脱。序中说:“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舞女,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诗序中提到“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和“外供奉舞女”所指当然是唐代宫廷的乐人。但唐代的宫廷音乐机构十分复杂,他(她)们究竟是什么机构中的乐人呢?
  1.本文认为,“高头宜春”指的是隶属于教坊的宜春院女伎。
  教坊是唐代重要的音乐机构。唐代教坊的设置比较复杂,分为内教坊、外教坊和宜春院,外教坊又分为左右教坊。这些机构有着不同的职能和特点。
  内教坊是直接服务于内廷的音乐机构。内教坊产生的时间较早,持续的时间也最长,除去在战乱中受到一些冲击,它几乎是和唐王朝保持始终。内教坊创立于武德年间,《旧唐书》卷四十三《职官志》:“内教坊,武德已来,置于禁中,以按习雅乐,以中官人充使。则天改为云韶府,神龙复为教坊。” 《唐会要》卷三十四《杂录》:“如意元年五月二十八日,内教坊改为云韶府。内文学馆、教坊,武德以来,置在禁门内。” 由此可知,武德年间,内教坊设立,地点在禁中,其目的自然是为了满足新王朝歌舞享乐的需要。如意元年(692)五月,武则天改内教坊为云韶府。中宗神龙年间,云韶府又改称教坊,恢复为原来的名称。
  在太宗朝,规定在处决囚犯时内教坊不可举乐。《大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凡京城决囚之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皆彻乐。” 《通典》卷一百七十《刑法》八“宽恕”条:“上(太宗)又曰:‘……令尚食相知,刑人日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并宜停教。’” 《通典》卷一百六十八《刑法》六“考讯”条:“其京城及驾在所,决囚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寺并停音乐。” 《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贞观五年(631)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这一方面说明同武德年间一样,太宗朝存在内教坊,另一方面说明内教坊直接服务于内廷。 《旧唐书》卷十七上《敬宗本纪》长庆四年(824)三月庚午:“赐内教坊钱一万贯,以备游幸。”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三唐穆宗长庆四年(824)三月庚午:“赐内教坊钱万缗,以备行幸。” 此亦证明内教坊是直接服务于皇帝和宫廷的。
  《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 则开元二年(714),唐玄宗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旁边。按蓬莱宫亦在禁中,此当是内教坊在宫中位置的变化,不是又重新设置了一个内教坊。正因为内教坊是直接服务于内廷的音乐机构,内教坊虽然名称和位置屡有变化,但它在内廷当是始终存在的,是和唐王朝相伴始终的。
  教坊(即外教坊)创立于开元二年(714)。《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唐玄宗开元二年(714)正月:“旧制,雅俗之乐,皆隶太常。上精晓音律,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命右骁卫将军范及为之使……又选伎女,置宜春院,给赐其家。”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十《厘革》:“开元中,天下无事。玄宗听政之后,从禽自娱。又于蓬莱宫侧立教坊,以习倡优萼衍之戏。”
  教坊分为左、右教坊两个部分。唐崔令钦《教坊记》:“西京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盖相因成习。东京:两教坊俱在明义坊中。右在南,左在北也。”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开元中始别署左右教坊,上都在延政里,东都在明义里,以内官掌之。至元和中,只署一所;又于上都广化里、太平里,兼各署乐官院一所。” 可知教坊分左右教坊,位置不同,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 元和中合并为一处。并且,在东都洛阳也设有教坊,这是因为皇帝和朝廷官员除在长安外亦经常在洛阳,在洛阳设立教坊,可以在皇帝居住洛阳时不用长安教坊乐工跟随,而就近使用洛阳的教坊乐工。
  教坊除包括除左右教坊之外还包括宜春院。上引《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唐玄宗开元二年(714)正月条已经载明“又选伎女,置宜春院,给赐其家”。又唐崔令钦《教坊记》:“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若其家犹在教坊,谓之‘内人家’,四季给米。其得幸者,谓之‘十家’,给第宅,赐无异等。初,特承恩宠者有十家;后继进者,敕有司给赐同十家。虽数十家,犹故以‘十家’呼之。每月二日、十六日,内人母得以女对,无母则姊、妹若姑一人对。” 可知宜春院是教坊乐人中得皇帝恩宠者所在,宜春院的乐妓经常在皇帝面前表演,故称为“内人”或“前头人”。
  有的学者认为宜春院的女伎是从内教坊选拔而来。如任半塘云:“知内教坊以女伎为主,其色艺兼优者,方入宜春院,院材又精于坊。” 从《教坊记》看,有一部分宜春院女伎“其家犹在教坊”,则宜春院女伎似不来自内教坊,而是从外教坊选拔而来。
  宜春院的女伎从教坊精选而来,故造诣在教坊乐工之上,任半塘云“院材又精于坊”是可信的。如开元中著名的歌伎许和子就是属于宜春院的教坊乐工。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开元中,内人有许和子者,本吉州永新县乐家女也,开元末选入宫,即以永新名之,籍于宜春院。既美且慧,善歌,能变新声。韩娥、李延年殁后千馀载,旷无其人,至永新始继其能。遇高秋朗月,台殿清虚,喉啭一声,响传九陌。明皇尝独召李谟吹笛逐其歌,曲终管裂,其妙如此。又一日,赐大酺于勤政楼,观者数千万众,喧哗聚语,莫得闻鱼龙百戏之音。上怒,欲罢宴。中官高力士奏请:‘命永新出楼歌一曲,必可止喧。’上从之。永新乃撩鬓举袂,直奏曼声,至是广场寂寂,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四“歌直千金”条:“宫妓永新者善歌,最受明皇宠爱,每对御奏歌,则丝竹之声莫能遏。帝尝谓左右曰:‘此女歌直千金。’” 可知籍于宜春院的“内人”许和子因为有极高的演唱技巧而深受玄宗宠爱。从这些材料也可证明宜春院女伎的高超技艺,诗序中的“高头宜春”指的正是这些人。
  2.“梨园”指的是梨园弟子。
  唐初的音乐机关以太常寺为主,太常寺主要负责朝廷礼乐,其职能是统和神人,典司礼乐。但朝廷礼乐庄重正规,并不适合于娱乐之用。于是,太常寺就吸纳了一些俗乐以供朝廷娱乐之用。崔令钦《教坊记》中记载了太常寺中竞奏俗乐的热闹场面。
  但玄宗认为“太常礼司,不宜典俳优杂伎”。在这种背景下,梨园弟子从太常寺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音乐机构。据《新唐书》卷二十二:“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 《唐会要》卷三十四云:“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之‘皇帝梨园弟子。’”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记之较为详细:“旧制,雅俗之乐,皆隶太常。上精晓音律,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又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于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又教宫女使习之。” 由此可见,梨园弟子产生的时间是开元二年,即公元714年。
  梨园弟子产生的原因表面上是“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唐玄宗歌舞娱乐的需要。玄宗曾下诏禁断女乐,诏云:“眷兹女乐,事切骄淫,伤风害政,莫斯为甚,既违令式,尤宜禁断。” 《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亦称赞玄宗:“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 玄宗可能有过禁断女乐的行为,但作为一位精通音律的皇帝,真正的禁断女乐当非常困难,玄宗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不过是装装样子。梨园弟子的产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
展开
目录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笺证
杜甫《赠花卿》诗意新说
“乌鬼”考论
论杜甫《遣兴五首》的编年
论郑虔事件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北宋初期诗人学杜论略
梅尧臣的诗歌创作及其与杜诗的关系
三苏与杜诗
论黄庭坚学杜及其得失
杨万里学杜及“诚斋体”的宗唐倾向
论范成大学杜及其宗唐倾向
陆游诗学杜考辩
论文天祥学杜与南宋后期宗唐风气的改变
论北宋中期诗歌创作中的学杜风潮
北宋诗人使用杜诗典故论略
论南宋诗人使用杜诗典故的特点
论南宋后期诗歌从宗唐到学杜的转变
论杜诗风格在宋代诗歌中的再现
宋代集杜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论陈寅恪与钱钟书的“诗史”之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