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张秉贵:燃烧生命的“一团火”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861027
  • 作      者:
    本书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张秉贵,1918年12月出生于北京,11岁到纺织厂当童工,17岁到杂货店当学徒。1955年11月,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有“新中国第一店”之称的北京市百货大楼破格录取为售货员。从此以后,他坚持“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服务精神,用心接待每一位顾客,还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3年,他将自己一生宝贵的服务经验总结归纳,编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1987年9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69岁。
  张秉贵同志一生站柜台50年,是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标兵。他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展开
内容介绍
  张秉贵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涵,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把劳模精神做成品牌,以品牌为载体,用劳模的崇高理想凝聚职工,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职工,用劳模的高尚情操陶冶职工,用劳模的进取意识引领职工,也是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共和国劳模故事丛书:张秉贵(燃烧生命的“一团火”)》旨在通过劳模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激励大家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甘于奉献,这对于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对稳定就业、稳定社会,促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共和国劳模故事丛书:张秉贵(燃烧生命的“一团火”)》:
  1918年,历时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同内军阀混战、起义不断。战乱使很多工厂、店铺都关了门。人们无处谋生,没有了收入来源,陷入生活的困窘当中。张秉贵就诞生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1918年12月,北京城南东铁匠营村里的张家迎来了一个小生命。父亲给他起名叫张秉贵,希望这个名字能带来富贵。然而,现实却是家里依然一贫如洗,孩子的出生并没有带来任何好运。
  张家房无一问,地无一垄,屋顶还破了好几个洞。初春的下雨天,雨水如根根麻线细细密密地落到屋里,打湿了整间小屋,冻得小秉贵的眉毛上都结成了一层霜。刮风时则是四面漏气,吹得人瑟瑟发抖,却又无处可躲。
  但最难解决的还是吃饭问题。一家人添丁进口的高兴劲很快就被艰辛的生活淹没了,本来欢快的一家人又陷入了沉默。
  张秉贵的父亲是一名售货员,在一家汽水公司工作,累死累活,每月只能挣6块钱。全家6口人都要靠父亲微薄的薪水过活,每人每月平均只有1块钱。一家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节衣缩食,勉强度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到做饭的时候,秉贵妈就开始发愁,这顿吃什么呢?下顿怎么办呢?这点粮食能管多久呢?那时连吃饭都是问题,更无精力考虑孩子的教育了。7岁的小秉贵根本就上不起学,每天跟着哥哥出去捡柴火、挖野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秉贵从小就懂事,8岁那年就开始出去打执事了。
  打执事分很多种:婚嫁打执事是指在花轿前分两行队伍,成双行走;丧事打执事是指举着旗、锣、伞、扇、肃敬回避牌等,在灵前列队行进。
  张秉贵碰到哪家有娶亲、出殡的,就忙跑去跟班,讨点喜钱或丧钱。孩子小,手脚勤陕,人也机灵,也能挣点零钱补贴家用。张秉贵每次去打执事,天不亮就要上路,一去就是半天,一天东奔西走,有时连饭都吃不上。
  有一次,张秉贵又去打执事。因为人家开始得早,他顾不上吃饭就要匆匆出门。秉贵妈心疼孩子,忙扯住,往他兜里塞了一块饼子。
  出了家门,张秉贵一路猛跑。等到休息时,他看见别人都在吃东西,这才想起自己也带了干粮,可是找遍全身,怎么也找不见自己的饼子。
  “坏了,饼子丢了!”思来想去,也想不起什么时候掉的,掉在了哪里。张秉贵坐在路边,难过得要哭,他知道这是母亲饿着肚予才省出来的口粮啊!
  没有吃东西,张秉贵就空着肚子硬挺到执事结束。他一边往家跑,一边还在找饼子,可惜到了家也没找到。一进村,就看到母亲在门前等着,看见跑得气喘吁吁的孩子,心疼地说:“快一整天了,你只吃了一个饼子,又走了那么远的路,饿了吧?”
  张秉贵小声说:“饼子丢了,找了很久都没找到。”说完,他把刚挣到的钱全部交给了母亲。母亲鼻子一酸,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1928年,家里的生活更加艰难了,只靠父亲一个人的收入,根本不能维系那么多人的生活。迫于生计,秉贵妈含着泪对孩子说:“孩子们啊,你们得自立自强,往外去闯闯,自谋生活吧!”那年,张秉贵只有10岁。
  当时,父亲在天津做事,张秉贵便和三哥一起到天津的一个地毯厂当起了学徒,学的是绕毛线。可是因为他们年龄实在太小,又是男孩子,难免会手忙脚乱,干的活总也不达标,没几天就被撵出厂子。
  回到北京,经邻居介绍,张秉贵来到崇文门外大街的一家织布厂当了学徒。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希望好好干活,能为家里挣些零钱。
  然而,时运不济,正当张秉贵学到了一点织布手艺时,这家织布厂着火了!织布厂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张秉贵再次失业了。
  1个多月后,张秉贵辗转来到乾祥瑞织布厂,干了将近3年。不过这家织布厂效益很不好,经常开工不足。一年倒有半年闲。没有活干,自然就没有收入。
  ……
展开
目录
1.苦难童年 艰难谋生
2.勤奋少年 初当店员
3.日新月异 翻身做主
4.工作之初 摒弃陋习
5.苦练技术 精益求精
6.积极入党 光荣参会
7.孜孜不倦 钻研知识
8.百折不挠 有始有终
9.传经送宝 著书立说
10.病魔缠身 不忘初衷
11.子承父业 两代劳模
大事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