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
别子为小宗,嫡子承统即位,别子建藩封侯。各诸侯在进行逐级封邑时,也按照这样的血缘封建的模式以此类推。这样一来,周天子与各封国诸侯、卿大夫之间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血缘网络,各诸侯国既是姬姓之下的一个大氏族,同时也是王族的小宗,氏族开始宗族化,宗族开始国家化,家天下的局面开始形成。
此处之所以专门辨析氏族、宗族二词的含义及源流,实因它们是先秦大宗谱法的基本概念。在大宗谱的体系内,尊始祖是核心内涵,也就是说尊受姓命氏之始祖,其族群基础是氏族。汉唐间是大宗谱法逐渐式微,小宗法逐渐兴起,大宗谱向小宗谱过渡时期,大宗观念依然盛行。虽然以“尊高祖”为核心内涵的小宗谱法已经制度化推广,但在谱牒中叙述家族源流时,仍是从命氏之初开始,也就是说观念上还保留着大宗思想。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它告诉我们,汉唐间的“赵郡李氏”、“关中韦氏”这类著姓高门,实有很强的大宗谱系下的氏族色彩,而非宋代以后“上凑高祖,下凑玄孙”的小宗谱系下的家族概念。在研究这类宗族化了的氏族时,是不能简单地用研究宋后家族的思维来进行的。
二家族
家族概念又与宗族概念有密切联系。从现存资料来看,殷商卜辞中已有“家”字,其义为“室”,亦与“宗”通。至周代,“家”已渐渐演化为宗族中的一级,指卿大夫家族。《国语》卷四记:“其君骄而多私,胜敌而归,必立新家。”韦昭注日:“大夫称家。”《左传》“桓公二年”下记师服日:“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杜预注“诸侯立家”日:“卿大夫称家。”有学者统计,家、族连用,即“家族”一词,先秦文献仅出现两例,都在《管子》一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