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刘松龄:旧耶稣会在京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45289
  • 作      者:
    (美)斯坦尼斯拉夫·叶茨尼克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刘松龄:旧耶稣会在京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清代著名天文学家刘松龄的研究性传记。刘松龄,原名奥古辛·哈勒施坦因,出生在斯洛文尼亚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738年,他来到中国,从事天文学观察和研究,至死未离开中国。曾掌管清帝国的钦天监,任监正,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1770年9月16日,库克船长开始了“奋进号”船只的首航。晚上10时,他在赤道以南10度靠近澳大利亚北部的帝汶岛观测到南部的极光。帕金森(Sidney Parkinson,1745-1771年)和后来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主席的植物学家班克斯(Joseph Banks)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个现象。极光在地平线上方20度闪烁,覆盖了至少90度或100度的视角。光一直都很强烈,没有任何摆动,极光弧形的中心朝着南-西南方向静止不动。同一天,即1770年9月16日,在北纬40°1′、东经117°4′、北京东北部过去一点点的中国河北省冀州县,人们也看到了极光。再向南几度的邻近省份山东省也看到了这个现象。极光中红色占了很大部分。
  1770年9月16日,日本没有人观察到极光,但在第二天即1770年9月17日晚上,有15个日本人看到了这一现象。朝鲜因为下着大雨,什么都没有看到。
  刘松龄时期1770年开始的极光史无前例地被南北半球观测者清晰地记录了下来。几乎恰在1769年太阳黑子爆发最大年之后的一年,极光出现了异乎寻常的色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600种颜色。
  1770年9月17日下午7时,赫尔在维也纳北纬48°4′处观测到极光。因此,他的观测只比刘松龄晚了几分钟。根据赫尔的测量,太阳位于室女座25°赤纬角2°5′处。离1770年7月19日8时出现新月只剩下两天了。极光的视觉角度至午夜变小了。极光的亮度超过了太阳,因为太阳降至地平线下60°了。这一现象支持了赫尔关于极光会异常耀眼的观点,而北京一整晚都看到了极光最耀眼的过程。
  赫尔在其总历表的第一部分发表了刘松龄的报告,同时还发表了特恩伯格关于木卫的观测结果。在历表长达116页的附录中,赫尔发表了1769年金星凌日时太阳视差的测量结果。
  1776年,特恩伯格报告了在格拉茨北纬47°4′10″处所观测到的极光。他的观测比赫尔和刘松龄早九个月。1769年12月14日,他于晚上9时开始观测;1769年12月27日,提前至8时30分开始观测。1769年12月30日早晨5时30分,他观测到极光呈现绚烂的色彩,这些色彩一直持续至1769年12月31日晚。与赫尔和刘松龄不同的是,他不只观测了光度,还用磁针测试了这一现象。当雷云覆盖山区的天空时,磁针指向东面。特恩伯格使用了特殊的量角器测量指南针的摇摆。指南针朝着偏离北面的35度角左右摇摆。
  1769年之前的10年中,北纬46度至55度间很少能观测到极光。这之后的25年中,极光变得更加频繁了,但是特恩伯格再没有关于极光的报告,后来的观测记录中也再没有提到他。距特恩伯格观测最近的是1769年12月20日在德朗维利耶(Deainvilliers)城堡所作的观测,该结果由巴黎科学院发表了。1769年10月24日,格拉茨和维也纳观测到了极光。1770年1月18日,维也纳、特尔纳瓦和德国的一些地方也观测到了极光。
  天文学家特恩伯格的极光观测结果与气象测量结果合在一起出版了。1768年和1769年,特恩伯格测量了空气的相对湿度。1765年至1768年间,他一连几个月测量了风、云、平均气压和温度。他发现1769年4月中单独一天内气温变化最大。他记下了1767年12月31日中午12时30分和1768年2月27日下午2时41分两次地震的数据,但他没有把这两次地震与极光联系起来。
  ……
展开
目录
导言
1 家庭
2 学习
3 赴东方的行程

4 北京的数学科学
4.1 刘松龄的前辈
4.2 刘松龄的同伴
4.2.1 葡萄牙传教士
4.2.2 法国耶稣会士
4.2.3 中国共事者
4.3 刘松龄与朝鲜科学家

5 刘松龄写回欧洲的信件
5.1 寄给卢布尔雅那的妹妹玛丽亚的信件
5.2 寄给布鲁塞尔的弟弟维切特的信件
5.3 寄往维也纳的信件
5.4 与欧洲科学院、天文台的合作
5.4.1 柏林和莱比锡
5.4.2 圣彼得堡
5.4.2.1 与桑切斯的合作
5.4.2.2 与耶拉西奇的合作
5.4.2.3 与圣彼得堡科学院的合作
5.4.3 伦敦
5.4.3.1 中国观测到的彗星
5.4.3.2 麝香鹿
5.4.4 巴黎
5.4.5 博洛尼亚
5.4.6 维也纳:1768年出版的《天文测验》

6 北京的科学技术
6.1 天体背后隐藏的秘密
6.1.1 水星凌日
6.1.2 金星凌日
6.1.3 1761年6月6日的观测
6.1.4 1769年6月3日的观测
6.1.5 金星的其他观测结果
6.2 太阳和月亮
6.2.1 日食
6.2.2 月食
6.2.3 月掩木星
6.2.4 月球的其他观测结果
6.3 天体间的距离
6.3.1 木卫
6.3.2 在中国观测的恒星
6.3.3 北京的哥白尼学说
6.4 电、真空和地图
6.4.1 电学实验
6.4.2 极光
6.4.3 中国皇帝的真空泵
6.4.4 中国地图
6.5 在京的教学工作
6.6 耶稣会士与中国军队

7 去世与荣誉
7.1 去世
7.2 荣誉

附录
1 刘松龄与钦天监
2 刘松龄的天文学著作
2.1 在北京出版的著作
2.2 在欧洲出版的著作
3 刘松龄所处时代关于“礼仪”的解释
3.1 中国主要王朝
3.2 耶稣会士在京期间的中国皇帝
3.3 钦天监监正及继任者
3.4 在京葡萄牙修院院长
3.5 法国耶稣会修院院长
3.6 在朝廷供职的耶稣会士
3.7 视察员、日本教区、中国副省
3.8 中国耶稣会机构
4 北京观象台的仪器
4.1 望远镜
4.2 浑仪
4.3 象限仪(地平纬仪)
4.4 时钟
4.5 测微器
文献与缩写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