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由地方督抚提倡,各地出现了一些不课八股的书院。阮元在杭州设立的诂经精舍、海宁的安澜书院、广州的学海堂,陶澍设于江宁的惜阴书院,黄体芳建于江阴的南菁书院,都以学习经史词章为主,兼及小学、天文、地理、算法等课程。这些书院一般以自学为主,老师讲授提纲挈领,重点发挥,学员间互相切磋,有疑难向教师质疑。可见当道者已经开始尝试培养优秀人才关注有用的学问。
龙门书院也与它们相仿。1867年(同治六年),上海道应宝时从道库拨银一万两,在吾园(今尚文路龙门村)建讲堂、学舍。创办时,苏州、松江、太仓三府举人、贡生、童生等数百人应试,选出超等二十名、特等二十二名复试,录取了二十名为书院第一期学生。可见,能够人龙门书院学习者都是优秀人才。之后,书院每年由上海道甄别,录取住读生三十名,保持这个传统。
书院聘名儒执教,学生发膏火银四两。课程以经、史、性、理为主,辅以文辞,举业不列入课程。注重策论,命题如《义利辨》、《开浚浏河考》等。尤重实践躬行,或以性理经济见称,或以一技一艺自著。龙门书院要求学员记读书日记,有心得或者疑义,按日记于读书册。正因为如此,它的入学考试题目“必有耻则可教论”,也不是八股文。与敬业、蕊珠相比,不难发现它们并不相同。敬业主要是研究举业,即八股文;蕊珠则官课是八股文,师课内容要丰富得多。龙门并不重视举业。
李平书应该清楚这中间的区别,报考龙门书院,至少已经感到研习八股文满足不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当然书院膏火比较多,也是一种吸引力。
李平书进龙门书院时,山长刘熙载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学者。
他是江苏兴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当过国子监司业、广东学政,1867—1880年间(同治六年至光绪六年)一直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刘熙载治经无汉宋门户之见,子史释道,靡不通晓。在上海,他刊行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艺概》,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还评论重要作家作品,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可见他与乾嘉学派不同,为学另辟蹊径。刘熙载特别注重人品修养,教导学生“才出于学,器出于养”。《清史稿》评论刘熙载是“以正学教弟子,有胡安定风”…。北宋大教育家、开理学先声的胡瑗,字安定,也是江苏兴化人,主持太学,视诸生如子弟,教学有法。
将刘熙载与胡瑗相提并论,不但两人是同乡,在教导学生方面也有相通之处。他在龙门书院与诸生讲习,终日不倦。
每五天必定要询问读了什么书,学到了什么,为学生指点迷津。
入夜周视斋舍,督察学生是否在学习。
刘熙载如此严格督导,在龙门书院培养出诸如袁昶、张焕纶、胡传等优秀人物。袁昶官至太常寺卿,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因反对利用义和团排外,被清廷处死。张焕纶于1878年(光绪四年)创办中国第一所实行新式教育的小学——正蒙小学。
胡传(胡铁花)为胡适之父,1890年(光绪十六年)被台湾巡抚邵友濂奏调台湾,曾任全台湾营务处总巡;甲午战争爆发后为台东直隶州知州,应总兵刘永福私约留台抗日。张焕纶与胡传为同窗,胡传去世,他撰有《胡铁花先生家传》。
刘熙载教导有方,才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李平书能够成为他的学生,可以说三生有幸。当时李平书一家住在高桥,往返费时不少,寄居上海亲友处也不方便,希望改走读为住读,这样有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