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李平书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5807776
  • 作      者:
    冯绍霆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冯绍霆,1946年生,1982年华东师大历史系毕业,进入上海市档案馆工作,长期从事有关上海历史的整理和研究。研究馆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博导、上海师大、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上海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参与《上海近代史》、《上海一百年》、《追忆——上海近代图史》等编著,整理《上海近代图史》等编著,整理《上海备界抗敌后援会》、《上海解放》等档案汇编,撰写《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上海城厢的变迁》、《档案中所见上海书业》、《李平书述略》、《上海近代史分期问题初探》(与人合作)、《上海银行家阶层的崛起》等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李平书为近代上海史重要人物。早年入仕,历任知县等职,曾入张之洞幕府,在晚清社会转型的进程中,与时俱进,先后主持一系列近代上海市政建设和社会改良活动,又在辛亥革命光复上海之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出任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兼江南制造局局长。《李平书传》依据史料档案,为其富有历史意义的一生作生动详实的评传。
展开
精彩书摘

  道光年间,由地方督抚提倡,各地出现了一些不课八股的书院。阮元在杭州设立的诂经精舍、海宁的安澜书院、广州的学海堂,陶澍设于江宁的惜阴书院,黄体芳建于江阴的南菁书院,都以学习经史词章为主,兼及小学、天文、地理、算法等课程。这些书院一般以自学为主,老师讲授提纲挈领,重点发挥,学员间互相切磋,有疑难向教师质疑。可见当道者已经开始尝试培养优秀人才关注有用的学问。
  龙门书院也与它们相仿。1867年(同治六年),上海道应宝时从道库拨银一万两,在吾园(今尚文路龙门村)建讲堂、学舍。创办时,苏州、松江、太仓三府举人、贡生、童生等数百人应试,选出超等二十名、特等二十二名复试,录取了二十名为书院第一期学生。可见,能够人龙门书院学习者都是优秀人才。之后,书院每年由上海道甄别,录取住读生三十名,保持这个传统。
  书院聘名儒执教,学生发膏火银四两。课程以经、史、性、理为主,辅以文辞,举业不列入课程。注重策论,命题如《义利辨》、《开浚浏河考》等。尤重实践躬行,或以性理经济见称,或以一技一艺自著。龙门书院要求学员记读书日记,有心得或者疑义,按日记于读书册。正因为如此,它的入学考试题目“必有耻则可教论”,也不是八股文。与敬业、蕊珠相比,不难发现它们并不相同。敬业主要是研究举业,即八股文;蕊珠则官课是八股文,师课内容要丰富得多。龙门并不重视举业。
  李平书应该清楚这中间的区别,报考龙门书院,至少已经感到研习八股文满足不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当然书院膏火比较多,也是一种吸引力。
  李平书进龙门书院时,山长刘熙载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学者。
  他是江苏兴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当过国子监司业、广东学政,1867—1880年间(同治六年至光绪六年)一直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刘熙载治经无汉宋门户之见,子史释道,靡不通晓。在上海,他刊行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艺概》,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还评论重要作家作品,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可见他与乾嘉学派不同,为学另辟蹊径。刘熙载特别注重人品修养,教导学生“才出于学,器出于养”。《清史稿》评论刘熙载是“以正学教弟子,有胡安定风”…。北宋大教育家、开理学先声的胡瑗,字安定,也是江苏兴化人,主持太学,视诸生如子弟,教学有法。
  将刘熙载与胡瑗相提并论,不但两人是同乡,在教导学生方面也有相通之处。他在龙门书院与诸生讲习,终日不倦。
  每五天必定要询问读了什么书,学到了什么,为学生指点迷津。
  入夜周视斋舍,督察学生是否在学习。
  刘熙载如此严格督导,在龙门书院培养出诸如袁昶、张焕纶、胡传等优秀人物。袁昶官至太常寺卿,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因反对利用义和团排外,被清廷处死。张焕纶于1878年(光绪四年)创办中国第一所实行新式教育的小学——正蒙小学。
  胡传(胡铁花)为胡适之父,1890年(光绪十六年)被台湾巡抚邵友濂奏调台湾,曾任全台湾营务处总巡;甲午战争爆发后为台东直隶州知州,应总兵刘永福私约留台抗日。张焕纶与胡传为同窗,胡传去世,他撰有《胡铁花先生家传》。
  刘熙载教导有方,才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李平书能够成为他的学生,可以说三生有幸。当时李平书一家住在高桥,往返费时不少,寄居上海亲友处也不方便,希望改走读为住读,这样有更……
  ……

展开
目录
序朱华
第一章  苦难少年
一、家世
二、屋漏逢夜雨
三、读书还是学生意

第二章  秀才进了龙门书院
一、考取秀才
二、研读八股
三、刘熙载的学生
四、科举路上
五、变化即将来临

第三章  自来水和毛笔
一、引水进城
二、报人生涯
三、希望中国自强
四、倡言抵御外侮
五、力主抗法
六、关注上海租界
七、关注上海经济
八、关注社会风气

第四章  重走科举之路
一、离开报馆
二、考取优贡
三、举人可望不可及
四、新加坡之行
五、消逝的玉堂金马之梦

第五章  宦游广东
一、臬台衙门三年
二、初署陆丰知县
三、再署新宁知县
四、回到广州
五、三署遂溪知县
六、抵抗法国侵略
七、上司的态度

第六章  张之洞幕中
一、“国家当养之终身”
二、“诗言志”
三、医国与医人
四、武备学堂
五、上海签捐分局

第七章  从提调到总董
一、江南制造局提调
二、中国通商银行总董
三、上海城厢地方自治缘起
四、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和上海城自治公所
五、领袖总董
六、办理警察和设立区级机构
七、重重阻挠
八、《上海三论》

第八章  提调、总董之外
一、立宪派骨干
二、加入争路权运动
三、组织商团公会和救火联合会
四、创办水厂电厂
五、私人投资
六、中国品物陈列所和南洋劝业会
七、活跃在中医界
八、参与社会文化事业
九、北京之行

第九章  上海光复前后
一、与陈其美合作
二、准备起义
三、上海光复
四、沪军都督之争
五、民政总长和拆城
六、江南制造局总理
七、江苏民政司长
八、政党大潮之中
九、光复之际余事
十、解除公职

第十章  劫难和流亡
一、卸职之初
二、保卫团长
三、避难日本
四、迁居横滨
五、再迁神户

第十一章  壮志难酬
一、投身反袁斗争
二、昆山梅园
三、徜徉书画碑帖之间
四、三起失败的经营
五、当选国会议员二上北京
六、地方自治再起

第十二章  再度投身地方自治
一、七旬老翁再当总董
二、战乱中诞生了上海市公所
三、特别市和商埠之争
四、淞沪商埠督办公署参议
五、乱世中的暮年
六、最后岁月
七、身后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