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承受新式教育到认同东方文化<br /><br /> 一、维新的家庭氛围及发蒙:朝向新式教育<br /><br /> 二、中学堂岁月:学堂中的自学及其影响<br /><br /> 三、中学堂岁月:师友教诲与思想初成<br /><br /> 四、初入社会:涉社会主义、潜心佛法与探究哲理<br /><br />第二章 执教北大: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价值的阐扬<br /><br /> 一、跨进北大与融入东西文化论争<br /><br /> 二、《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重建<br /><br /> 三、东西方教育:文化路向说观照下的异同优劣.<br /><br /> 四、徘徊于未来与现实之间的中国教育样式的构想<br /><br />第三章 投入学校教育改革运动<br /><br /> 一、辞别北大:教育理想的追求及机遇<br /><br /> 二、在曲阜大学的筹办过程中<br /><br /> 三、曹州办学之一:办理重华书院<br /><br /> 四、曹州办学之二:曹州中学高中部的改革<br /><br /> 五、曹州办学失败的原因<br /><br />第四章 走向乡村改造运动<br /><br /> 一、讲学岁月:反思及疑惑中的探索<br /><br /> 二、融入乡村改造运动与南下广州提出乡治构想<br /><br /> 三、接掌广州一中及改革该校的方案<br /><br /> 四、北上考察各地的乡村改造实验<br /><br />第五章 从乡村自治到乡村建设<br /><br /> 一、参与河南村治学院筹办:乡村改造思想的变化与表达.<br /><br /> 二、对中国民族自救运动道路的最后觉悟<br /><br /> 三、对“最后觉悟”的调整和补充:走向乡村建设<br /><br /> 四、《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乡村建设基本理论框架的成型<br /><br />第六章 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上)??对乡村建设基本理论的深化与完善<br /><br /> 一、对乡村建设任务与目标的再论述<br /><br /> 二、乡村建设的内容:改造社会的大教育工程<br /><br /> 三、乡农学校的设计和实施<br /><br />第七章 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下)??乡村教育与社会教育.<br /><br /> 一、乡村建设与社会教育<br /><br />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br /><br /> 三、乡村建设中的国民基础教育<br /><br />第八章 置身抗战与超然内战<br /><br /> 一、置身抗战:乡建实践无奈落幕与为抗战奔走<br /><br /> 二、超然内战: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br /><br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