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知识协同理论与方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09577
  • 作      者:
    俞竹超,樊治平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知识协同理论与方法研究适合运筹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系统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展开
内容介绍
知识协同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介绍作者在知识协同理论、方法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作者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基于协同学、计算与数理组织、社会网络、博弈论、系统动力学、系统评价等理论与方法,对知识协同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通过研究工作,界定了知识协同的概念,建立了知识协同理论框架,对知识协同的团队、行为、运行机制等几个主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以揭示知识协同的机理和内在规律,为组织更好地运作和管理知识协同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此外,在应用研究方面,提出了一个知识协同平台的架构,分析研究了知识协同平台的主要功能,并给出了知识协同的评价体系与具体评价方法,为知识协同的广泛实践应用创造条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知识协同概论

现代管理大师托马斯·H达文波特曾说过,“管理知识应成为每个人的事情”[3]。另一位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也指出,“管理从本质上是用智慧代替鲁莽、用知识代替习惯、用合作代替强制”[1]。知识经济的兴起,已逐渐改变人们对于知识的认识,知识正逐渐取代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传统资源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的出现更让企业欢欣鼓舞,让众多的“大象”开始跳起笨拙的舞步。可是,现实清楚地表明,知识管理并不能够神奇地“点化”这些大象,并不能够让它们的舞步变得轻盈飘逸。路在何方?这是知识管理的研究者和企业实践者一直思考的问题。知识协同(knowledge collaboration)的提出让知识管理看到了一点引路的星光。本章在介绍知识协同研究背景的基础上,界定并深入分析了知识协同及相关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知识协同的研究途径与手段,并分析了知识协同的研究趋势。

11知识协同的背景介绍

111知识资源是组织赢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战略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到来,全球经济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4],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不再主要依赖于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传统资源,知识正日益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来源。”[5]在大多数情形下,知识资源已成为组织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战略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组织为追求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从知识资源中挖掘优于竞争对手的潜在价值将是必然选择,组织将在核心业务环节尽可能多地嵌入组织所特有的关键知识,从而使其逐渐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

在一个组织中,知识资源可能是一些管理制度、业务流程、技术文档、组织文化、行为规则等可编码化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但也可能是诀窍、经验、教训、想法等难以编码化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这些知识资源是组织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来源,组织知识资源储备量的多少、知识结构的好坏、质量的高低、时效性的强弱等因素,都将对组织知识资源战略作用的发挥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众所周知,随着信息化在全社会的深入普及和全球互联网的日臻完善,每一个组织在每一天都面对着网络时空(cyberspace)中海量的信息和知识。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几乎每一个组织同时也发现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是一种十分稀缺的战略资源。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论在网络环境还是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唾手可得的知识往往是一些常识性、通用性、基础性的知识,而那些真正可以给组织带来独特竞争力的知识却是深藏不露,尤其是一些其他组织所拥有的核心知识,即使组织愿意付出极大代价恐怕也是难以企及的。

(2)一个组织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知识往往在领域、数量、特色等方面都是有限的,即使在可以触及其他组织的核心知识的情况下,也不一定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吸收能力和转换能力将他人的核心知识纳为己用。

(3)在传统经济中一个组织的边界往往可以用围墙加以圈定,然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边界已消失不见,组织所面对的可能是“战略伙伴”式竞争对手、“客户”式员工、“合作伙伴”式客户/供应商;组织所处的环境是一个互相依存的“生态环境”,同时又是一个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不断上演“快鱼吃慢鱼”的自由竞争世界,这些因素使组织的运行与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且这种挑战时时刻刻潜伏在四周,随时可能攻其不备,使组织的知识资源捉襟见肘,甚而失去持续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4)知识经济中组织的产品不再仅仅是一种纯工业制品或一种功能性服务,而是一种复合产品形式——既有传统产品的功能性,又有虚拟产品的满意性;而这种附属于实物产品上的“虚拟产品”,可以是一些关于产品的信息或知识,或是一些延伸的产品预期,或是因为个性化定制(personalized customization)功能的实现而给客户带来的一种满意感,甚或只是组织与客户之间信任程度的加深。产品本身的这种改变打破了组织只是为产品而生产的传统思维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使组织处于一种感觉“难以驾驭”的市场环境,市场不再是一种可以通过价格、质量、数量等硬性指标加以预测并调控的市场,而是一种受置身其中的各方(合作伙伴、客户、竞争对手等)的心理、行为、预期等因素影响的不同于以往的市场环境。这些情况进一步加剧了组织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的“知识困境”。

知识管理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重要管理理念,是组织获取、保持、维护和利用好知识资源这种最稀缺的关键性战略资源的重要手段。组织通过数据采集和数据整理,可以在组织的海量数据仓库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知识表示等方法建立显性知识资源储备,并通过建立知识地图、专家知识库等方式将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也纳入组织知识资源储备中;但是,由于知识资源与一般传统的经济资源不同,只有通过知识的广泛共享,知识资源的积累与财富的创造才是可能的,而且知识资源才可能产生指数式增长的综合效益。因此,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活动,是决定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环节。知识管理将直接决定组织能否从知识资源中获取关键性的战略支持,进而也将直接影响组织能否维持和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112协同化是组织进化的重要趋势

1999年,美国高德纳(Gartner)咨询公司在提出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CC)的时候,只是把它当做电子商务的新阶段来看待[6]。现在回头来看,协同商务不仅限于对早期电子商务模式的提升,更标志着进入网络时代的组织普遍感觉到有一种需要协同化的迫切需求,也表明一个新的组织发展阶段的出现。协同工作[7]、协同设计[8]、协同办公[9]、协同产品商务(collaborative product commerce,CPC)[10]、协同制造(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CM)[11]、协同管理[12]等“协同”系词汇层出不穷,组织已有一种非协同即死、非协同即被淘汰的时代紧迫感,协同化成为组织的重要发展趋势。

其实,这已经是历史上第三次协同化浪潮。第一次协同化浪潮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哈肯创立“协同学”(synergetics)为里程碑,这一阶段是协同观念的萌芽阶段,主要催生了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协作和新学科的创立[13]。第二次协同化浪潮出现在20世纪80~90年代,众多国际大公司以战略协同为口号投入到影响深远的企业并购浪潮中,到20世纪末期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标志性的企业并购事件有花旗银行收购旅行者集团、JP摩根银行和汇通银行牵手、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合并、克莱斯勒和戴姆勒奔驰联手、惠普和康柏联姻等,这次并购浪潮在2001年达到高峰,之后却迅速偃旗息鼓[14]。

可以肯定的是,第三次协同化浪潮与前两次有着较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次协同化浪潮并没有直接在商业领域造成组织管理变革,但是也已经在管理领域植下了协同思想的种子,战略协同、协同设计、协同制造等在此后影响组织进化的管理思想其实都是在这个阶段逐渐萌芽的。

(2)第二次协同化浪潮可以说是组织进化的初级阶段,由于在这个时期信息化基础设施刚刚与组织结合到一起,尚没有形成深入组织各层面的网络化管理环境,因此,企业并购主要以传统企业资源的整合为主,甚少涉及企业核心能力、核心知识等的整合,甚至连企业文化、管理体制等企业的表象知识也没有被认真加以对待。而事实证明,这些因素在此后的几年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这些已合并的企业,甚至其中一些案例企业因此而最终失败,最有代表性的失败案例是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合并,表面看是因为市场、产品定位上的差异导致合而又分,其实深层次问题还是因为两者在核心能力层面上的不“兼容”,而惠普和康柏也在合并后的多年仍然因为企业文化、核心知识等方面的不协调而挣扎。

(3)第三次协同化浪潮至今已表现出了两个较为鲜明的特点,一是这里的“协同”已非前一阶段的简单“合并”,而是要实现协同伙伴之间一种既独立又互相依存的新型关系;二是由于网络环境的完善,尤其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CSCW)、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design,CSCD)等技术方法的完善,不同的组织在网络时空中的边界已趋于消亡,从而组织呈现出全新的进化特点。在这个阶段,协同已不仅限于组织内的不同部门之间,而且也通过网络环境的支持扩展到其他业务相关的外部组织。协同的内容不仅有人、财、物等传统资源的“协同”,而且也包括业务流程的协同以及信息和知识的协同。

协同化使组织呈现了新的特点和行为方式,以客户为中心、一对一营销、大规模定制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学习型氛围等无一不是这次协同化浪潮所带来的结果。通过协同化,组织可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组织动态能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113知识协同是组织实现竞争优势的必然途径

近几年,在组织开展知识管理和协同化这两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管理理念——知识协同,知识协同是组织实现竞争优势的必然途径,主要理由如下所述。

1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的必然趋势

自从1997年达文波特提出“知识管理”这个概念之后[15],知识管理已被看做组织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力与反应力的重要手段[16~18]。在过去的十余年中,知识管理的发展极其迅猛,到目前为止,知识管理已经历了两个显著不同的发展阶段,现正处于第三代知识管理阶段[19]。

第一代知识管理以1997年达文波特最早提出“知识管理”为标志,公司认识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篇基 础 篇

第1章知识协同概论

11知识协同的背景介绍

12知识协同面临的主要问题

13知识协同的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知识协同的研究展望

15本章小结

第2章知识协同的研究现状

21知识协同的理论与方法

22知识协同的技术与应用

23知识协同与协同知识管理的对比

24知识协同的研究现状评述

25本章小结

第二篇理 论 篇

第3章知识协同的理论基础

31知识与知识管理

32协同学

33计算与数理组织理论

34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

35博弈论

36系统动力学

37系统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38本章小结



第4章知识协同的理论框架、形成机理与模型

41知识协同的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42知识协同的理论框架

43知识协同的形成机理分析

44知识协同的三类模型

45知识协同的组织形式

46本章小结

第三篇方 法 篇

第5章知识协同团队的构建与网络特征分析

51知识协同团队的社会网络分析框架

52知识协同团队的构建

53知识协同团队的凝聚子群

54知识协同团队的系统崩解

55本章小结

第6章知识协同行为的合作与进化

61知识协同行为的博弈分析框架

62知识协同行为的合作

63知识协同行为的进化

64本章小结

第7章知识协同运行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71知识协同的运行机制

72知识协同运行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73知识协同运行机制动力学模型的仿真分析

74本章小结

第四篇技 术 篇

第8章知识协同平台的架构与组成

81知识协同平台的架构

82知识协同平台的知识重建模块

83知识协同平台的知识服务模块

84知识协同平台的协同决策模块

85知识协同平台的协议环境

86本章小结



第9章知识协同的评价

91知识协同的评价体系

92知识协同的协同度评价

93知识协同的满意度评价

9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3381114151617272931333737475354586165676868798285919610110110611112513513613614414915615715716016316416716717017317718118618718719120020720822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