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与上帝摔跤的人:伦勃朗艺术传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313740
  • 作      者:
    冉劲松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冉劲松,1963年生于贵州,1982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数学系,1986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2000年进入杨飞云工作室,后游学于欧美各国,进行系列写生、创作、展览活动,并先后到列宾美院,巴黎美术学院及各大博物馆参观学习进行学术交流。获美国北方大学艺术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画家,中国写实油画工作室导师,杨飞云工作室研究员,《北京油画》学术主编。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艺术博物馆、新加坡、美国、法国、日本、委内瑞拉、台湾、香港、澳门及国内等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展开
内容介绍

  伦勃朗在欧洲绘画史上的地位,几乎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相同,他在明暗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足以使他在绘画史上屹立不倒,而我们一旦谈到光暗这个名词时,便会联想到伦勃朗。与伦勃朗的绘画成就相比,他的一生所遭受的生活挫折更多。在他的绘画成就达到最高峰时,却是他生活最困苦的时候。其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与不断超越的绘画艺术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亦可以在技巧和精神两个方向上展开。伦勃朗艺术的伟大和坚韧不拔的坚强个性决定了其人生的苦难。终其一生,伦勃朗的全部精力都投放在绘画上。他疏于对生活和财产的管理、埋头于创作的艺术家性格,不屈服于世俗的眼光、坚持个人艺术理想的信念,决定了他在那个时代下只会以贫穷而告终。对伦勃朗的绘画研究一直以来就是绘画史上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是研究17世纪欧洲绘画的最好切入点,也是研究油画技法的必经之路。
  《与上帝摔跤的人:伦勃朗艺术传记》从技巧和精神的两个层面,对伦勃朗的人生历程和艺术历程进行梳理和研究,论析其人生历程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对其在当代艺术创作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判断,得出了艺术需要真诚的精神,以及在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的过程中所承载的使命感的全然表达。

展开
精彩书摘

伦勃朗研究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在谈论300年前的伦勃朗时,或许没有想到,这个17世纪的大师对于当代绘画有何意义?古典绘画经历数百年的发展是否还有其价值?在我看来,这个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在当代油画以多元化的面貌出现之后,“新”已经成为当代绘画的主题词。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油画界20世纪80年代的情景,在80年代初期,以“85新潮”为代表的艺术思潮席卷全国时,古典油画似乎成为一种落后的象征,最好的结局也只是成为表现某种观念的载体——观念,乃至思想就要代替绘画本体。各种现代主义艺术完全成为整个80年代中国绘画的主流。然而,这种趋势在90年代却戛然而止。似乎在一夜之间,80年代那种狂热的现代主义艺术突然消失不见,艺术界变得沉寂下来。在20世纪90年代,艺术市场首先活跃起来。然而,商品经济在90年代的发达,社会财富的大量增长并没有使理想主义得到更有利于生长的土壤。经济的开放导致了文化的开放,但这并没有使文化显得更为纯洁,相反,以艺术之名行牟利之实的活动大大增多,艺术的光环变得黯然失色,各种新旧艺术形式的繁荣并没有使艺术得到真正的发展。必须注意到,90年代的中国社会在经济改革的同时还面临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这使得社会旧有的结构以及和这种结构相关的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变化,旧有的价值观念崩溃了。“这种崩溃主要体现为社会个体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失去了生活的安全感,并不断体验新的经济压力和物质生活的诱惑。经济上的压力和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合力’作用。它使得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已经不可挽回地取代了原来的社会道德教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实际主宰力量”。①
与80年代的理想主义盛行的局面不同,在思想层面上,90年代的绘画被世俗文化拉下高台,与此同时,外来的新思潮、新观念如潮水一般涌入国门,诸如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青春残酷绘画、艳俗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女性主义艺术,等等,让人眼花缭乱。在技术层面上,油画语言变得十分多元,但同时也让人感到杂乱,各种新的技法和材料层出不穷,这为画家带来便利的同时又增添不少困扰。90年代的油画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创作方式和绘画语言上的变化,这一方面受西方哲学观念,特别是后现代主义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完全受到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和图像,为当代绘画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便利,利用现成的图像而不是写生开始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手段,有人据此认为,图像时代已经来临。“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就是我们在文化上已经进入或者正在进入图像时代。这样一个图像文化的时代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论表述,譬如视觉文化、图像文化、读图文化等,不过都是言说的同样的现象,即图像已经成为文化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①丹尼尔·贝尔在探究当代文化的特性时指出:“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②在这个所谓的图像时代里,图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影电视、文艺活动甚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图像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琳琅满目的图像和景观充斥了当代社会并前所未有地改变了当代人的生存体验和文化境遇——影像成为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中介,生活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积③。而对于艺术家来说,尽管对图像的利用并没有完全替代写生的方式——这两种方法在很多艺术家那里是交替使用的,但这种由单纯的写生向图像大量挪用的转变,已经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图像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大量图像充斥、占据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由此产生与过去不同的审美观念、艺术方式的时代,这个“由电影、电视、广告、摄影、网络视听等大众传媒所营造的图像时代,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图像化、多元化、简单化、数字化、平面化、虚拟化”。①由于图像资源的广泛和大量运用,使得视觉的观念跃居于统治地位,由它“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②斯洛文尼亚美学家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在《图像时代》一书中认为,在图像时代,当代文化即后现代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不仅是视觉化,而且是全球化和商品化。③图像作为一个独立的身份,已经超越了传统文字给予它的限制,它具有了独立的意义。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本身就与图像有着天然的联系,尽管它也曾代表着高雅和神圣,但在商品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正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件超级商品。也就是说,在图像时代,绘画本身在大量攫取下成图像的同时,不得不失去原有的纯洁性,向着商品化和图式化的方向发展。当代艺术家表现形式上虽然是多元和复杂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对于图像的不掩饰的利用。无论是市场对艺术家的选择还是艺术家对世俗化快乐的追求;无论是绘画对于图像的利用,还是艺术家在图像面前的屈从,都是图像时代的一个特别的景观。
对伦勃朗的研究,让我们回到绘画本体,回到艺术本身。实际上,绘画从来就不是简单地描摹对象。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绘画就被当作是人文思想的载体,它与音乐、哲学一样,是人类思想的体现,是人文思想的表现方式。我们在伦勃朗的绘画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思想和精神在绘画中的呈现,这种呈现也许是间接的,但却是确定无疑的。在当代绘画中,以形式作为内容,缺乏精神内涵的作品比比皆是,这一方面是因为艺术市场的导向有一定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艺术家缺乏内省的自觉。无论油画需要怎么样的技巧,其结果是呈现给观众精神的东西,而非简单地对对象的描摹,如果去除了其负载的社会性意义,那么,绘画中所蕴涵的精神和思想,则是承载其艺术家本人对生命思考的全部含义。油画艺术在现代社会新的发展,没有艺术家个人的精神体验和深刻思考,不可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当代精神。进一步而言,绘画所体现出的精神性,应该建立在个人对社会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就如同现代主义绘画体现的是现代主义思想一样,中国当代油画自然要体现出当代性。对于当代性,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当代性”是空间上多民族的融合和时间上的进展性,架上艺术在多媒体艺术出现之后,不会自我消亡,仍可称为“当代艺术”。也有人认为“当代艺术”就是当代正在发生的艺术,是当代人的一种创作状态,而不是一个对立的状态,“当代”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名词。也就是说,绘画的当代性并非是和过去割裂的,而是在过去包括传统上的发展。这就要求艺术家不能只限于对当代的表现,更不能与母体(传统)文化割裂。艺术需要在思维和感情上与文化母体的联系,也需要真诚的精神,只有富于时代感的审美形式与个人精神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当代油画展现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精神内涵,而当代油画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源于此。

 

展开
目录

代序
前言
伦勃朗的艺术人生
从法律学生到画家
《夜巡》与庸众
苦难与超越
天堂就是故乡
上帝说,要有光
宗教题材
紫金色的黑暗
伦勃朗光线
自画像:伦勃朗的精神历程
信念与坚毅
怀疑与挑战
沧桑与忧郁
古典精神与技道合一
写实手法与现实主义精神
戏剧性与宗教感
技巧的精神性
伦勃朗研究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价值与意义
附:伦勃朗艺术年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