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宪法起信论:宪法文定集成:collection of handpicked constitutional essay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68820
  • 作      者:
    陈云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陈云生,男,1942年5月生,北京市平谷区人。1966年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1981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1983年师从著名法学家张友渔教授攻读宪法学博士学位,198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第1个法学博士。1981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宪法学、行政法学、法哲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著作二十多部,发表论文、文章三百多篇。代表作有《权利相对论──权利和义务价值模式的建构》(独著),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版;《宪法监督司法化》(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宪法人类学——基于民族、种族、文化集团的理论建构及实证分析》(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1991年1月至1993年1月先后在美国露易斯·克拉克西北法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法学院、哈佛法学院和荷兰的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法学院从事进修和讲学等学术交流活动。1998年9月至1999年3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人权研究中心从事人权专题研究,期间多次在丹麦、瑞典从事讲学和出席学术会议等活动。1990年被选派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法律大会;1995年被选派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七次世界反贪大会,是分组专题报告人;1995年被选派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四届亚太法律协会代表大会,是中国唯一的大会专题报告人。现为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北京市宪法学研究会顾问;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组成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展开
内容介绍

  读者或许不难从本文定收集的每一篇文论中体悟到经探索、描述和解释或隐或显蕴含的研究旨归。长期以来,《宪法起信论--宪法文定集成》的笔者陈云生都是在踌躇满志的研究状态下沿着这条研究进路蹒跚而行的,并以此获得更大的学术心理满足,乃至对这种研究状态及其成果甚为享受。然而,这却导致了对宪法学研究的专业性与中国现实宪法知识的普及性的相互关系出现了一些误判,以致在中国无论在社会层面、政治层面乃至法学专业层面均存在宪法专业知识普及性的严重缺失状态,在很长时期内浑然不觉。这种学术思路和历程的确值得认真地加以反思。

展开
精彩书摘
  《宪法起信论:宪法文定集成》:
  在太平洋彼岸的拉美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经济改革浪潮,被称之为拉美大陆上的一次“经济政变”。由于这次改革直接受所谓“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导和影响,故又称为“新自由主义”改革,其欲建构的经济模式也称为“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贸易自由化、国民经济外向化、国有企业私有化、商品经济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减少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发挥市场本身调节经济的机能,并使一国的国民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前者为国民经济的自由化,后者即国际化。 
  为了保障和促进改革,拉美国家相应的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如墨西哥于1991年6月和8月先后颁布了《促进和保护知识产权法》和《版权保护法》,阿根廷于1989年颁布了《国家改革法》。许多国家都制定或修改了劳工法、银行法等。除此之外,不少拉美国家重视宪法对经济改革的根本规范作用,适时地修改宪法,为经济改革奠定根本法的基础。墨西哥、阿根廷等国都在近些年修改了宪法。巴西在1993年10月以后的半年左右的时间内,政府就曾提出过79项有关经济改革的宪法修正案,其中有六项获得议会的通过。利用一般法律、法规特别是利用宪法以规范、促进和保障经济改革,是这场拉美国家改革的一个特色。 
  在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改革的大潮中,中国的改革或许是最令世人瞩目的改革之一了。自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并逐步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特别是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各项重大的经济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如果说1993年以前的十几年改革还具有探索和实验的性质,经济体制或模式还不十分明朗的话,那么,自1993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或模式之后,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已经确立,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举国一致的奋斗目标。经过十多年大胆而又艰难的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论宪法实施的组织保障
一  宪法实施的组织保障在宪法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加强宪法实施的组织保障是现代宪制发展的基本趋势
三  新宪法对我国监督宪法实施机关的新调整及其意义
四  大力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对宪法实施的监督
第二篇  权利相对论——权利和(或)义务价值模式的历史建构及现代选择
一  对权利和(或)义务的价值态度及模式的形成
二  权利和(或)义务价值模式的历史建构
三  当代西方法哲学关于权利和(或)义务价值的多元评价及选择
四  评价和启迪
第三篇  关于反腐败的几点思考
一  反腐败面临的严峻形势
二  应当更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政治性
三  反腐败是一项社会工程
第四篇  当前亚太地区和各国宪法发展的基本态势及未来展望
一  导言
二  当前亚太地区和各国宪法发展的基本态势
三  亚太地区和各国宪法发展的未来展望
第五篇  被告人的权利和反酷刑
上篇:被告人的权利
一  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
为反对一切形式的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
待遇或处罚的行为和现象而斗争
二  加强国内立法,强调保护人权和禁止酷刑
三  加强执法监督,查处了一大批有关酷刑的案件
四  加强社会公众特别是社会舆论的监督
下篇:反酷刑
一  应当首先实现在酷刑概念上的观念转变
二  正确认识中国反酷刑斗争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加大反酷刑斗争的力度
四  加强对国家司法工作人员的培养、教育
第六篇  “宪法人类学”的创意与构想
一  对宪法和宪政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的哲学基础的反思
二  “宪法人类学”创立的必要性
三  “宪法人类学”创立的可能性
四  关于“宪法人类学”的学科构想
第七篇  大赦研究——重识一项被遗忘60年的宪政制度
引言
一  “大赦”的概念与性质
二  “大赦”的价值与功能
三  当代续存或重构“大赦”制度的现实基础
四  将“大赦”形塑为宪政更始的机制
第八篇  民族文化自治历史命运的转折与引进设想
一  文化之于民族的意义
二  民族文化自治的历史命运转折
三  “民族文化自治”的价值蕴含
四  民族文化自治在中国的引进及其构想
第九篇  法律监督的价值与功能
前言
一  现时法律监督理论研究中方法论检视及相应分析
二  现时法律监督理论研究中学科基点的审视与反思
三  价值哲学和作为方法论的价值方法
四  功能的意义和作为方法论的功能方法
五  法律监督的积极价值
六  法律监督的积极功能(职能)
七  在检察学中引进和建构价值——功能方法论
八  法律监督的价值预期和功能实现
第十篇  宪法为什么是重要的——基于西方“二元政治”的立宪主义原理的解读
一  西方传统的和现代的政府理念
二  “二元政治”体制的设计
三  “二元政治”的司法保障机制
第十一篇  再论宪法为什么是重要的——基于从高级法到宪法至上的知识背景和历史经验的解读
一  从“先有罗马法,后有宪法”说起
二  宪法的高级法知识背景和成长经验
三  宪法至上地位的实体确认
四  反思性体悟
第十二篇  中国宪法价值目标的阶段性转变与终极价值目标的确定
——改革开放三  十年中国宪法的历史性进步
一  宪法作为多价值的文件载体
二  改革开放三  十年中国宪法的阶段性价值目标和终极价值目标
三  实现和谐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必须重视利用宪法手段和宪政安排
第十三篇  反宪法规则决定的法律效力问题之由来:理论与实践
一  西方宪政、宪治发达国家创造出来的成熟的宪法发展机制
二  新兴国家宪政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历史的、社会环境的局限性
三  政治权力限制与反限制的悖论
四  强国论和决策论影响下的政治权力运作
五  理性的政治决策也会导致“反宪法规则的决定”
六  心理上非理性导致宪政行为中的“反宪法规则决定”
七  结论
第十四篇  宪法文化的启蒙、自觉与超越——感怀现行宪法颁行三十周年述作
一  宪法文化的启蒙
二  宪法文化的自觉
三  东西方宪法文化的超越
第十五篇  宪法、法治理论与实践
一  检察理论应当重视吸纳宪法理论和宪政学说的学养元素
二  农业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三  宪法和宪政视阈下的诉讼监督——试析省级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相关《决议》、《决定》
四  回归司法理性,稳妥推进改革——地方检察调研报告
第十六篇  宪法学作为整体新型智库的创意与构想
一  宪法学作为整体新型智库的价值预估
二  宪法学作为整体新型智库的哲理意义上的“场域”题设及其意义分析
三  宪法学作为整体新型智库的学科、学理优势
四  宪法学作为整体新型智库研究的彰往及其过往经验总结
五  宪法学作为整体新型智库“场域”的察来路线图和现实路经选择
第十七篇  民族区域自治的远古史影及其价值蕴含——基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探源研究
一  探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二  民族区域自治的远古史影及其意义分析
三  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加强民族理论研究,坚持和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十八篇  宪法学“时空转向”与“时空宪法学”的建构期待
一  宪法学“时空转向”的理论背景
二  现实的社会科学的“时空转向”的一  般趋势和成就
三  宪法学“时空转向”的学理意义和科学价值
四  宪法学具体的“时间转向”和“空间转向”
五  “时空宪法学”的建构期待
编后感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