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建设生态文明首次进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标志着生态文明由理论争鸣的象牙塔开始迈向治国理念和付诸行动的轨道。2012年,党的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以了解现状、明确目标、引导政策。本书提出的“中国生态文明指标评价体系”,包括了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使用国家公布的权威数据,分别从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中国31个省区市、中国35个大中城市三个层次进行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采用纵向考察和横向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理论、实证与方法问题。
贵阳指数: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风向标
20 世纪中期以来,环境问题逐渐超越国界,从地方性问题演变为区域性和全球 性问题,人类的现代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始觉醒。1972 年 6 月,联合国在 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会议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强调,“为了在自然 界获得自由,人类必须运用知识,同自然取得协调,以便建设更良好的环境。为当 代和子孙后代保护好环境已成为人类的迫切目标。这同和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 标完全一致。”1992 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提出“可 持续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开始认识到环境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环境问题必须在 发展中加以解决。2002 年 9 月,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再次深化了人 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确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此后,2012 年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又举行了一次 大规模、高级别会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又称“里约 +20”峰会,会议就重拾 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找出目前我们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不足、继续面对不断出现的各类挑战等方面达成了一致目标。
在中国,进入 21 世纪,在学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环境问题和可持 续发展开始成为党的文献和党代会的主题之一。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把推动整个社会 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 大目标之一。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 型社会的战略主张。2007 年,建设生态文明首次进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标志着生态 文明由理论争鸣的象牙塔开始迈向治国理念和付诸行动的轨道。2012 年,党的十八 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 战略高度。近年来我国各地区也积极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发展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成为不少地区和城市的战略发展目标。
在此背景下,“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也即“贵阳指数”应运而生。“贵阳指数” 是我国第一个以地方命名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数。之所以用贵阳来命名,是因为贵阳 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大潮中一直是一个标志,也一直保持着诸多“第一”的记录:
2007,贵阳市公布《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在国内众多城市中率先提出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同年,贵阳市成立国内首家环保法庭、 环保审判庭,坚决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2010 年,贵阳市出台了《贵阳促进生 态文明城市建设条例》,是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2012 年 12 月, 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 城市规划 (2012—2020 年 )》。2013 年 1 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外交部批准, 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是中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 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一个标志性的指数和一个标志性的城市实现理性对接, 就成为必然。
“贵阳指数”旨在通过数据模型,客观全面地反映各地区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的发展现状、特点、趋势,展示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亮点,为社会全面、 系统、深入了解生态文明提供了一扇窗口,从而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风向标”。
“贵阳指数”是一个创新性指数。“贵阳指数”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地 区发展实际,在生态文明评估领域进行了理论创新,设计了一套全面反映生态文明 发展情况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 生态制度 5 个二级指标、22 个三级指标。采用纵向考察和横向比对、定性与定量分
导论
析相结合的方式,引入权威数据,分别对中国 31 个省区市和 35 个大中城市进行了 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对于客观展现中国地区和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提升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贵阳指数”在编制过程中,大 量借鉴大数据分析、信息可视化等相关技术,数据翔实、形象直观、可视化强,进 一步增强了指数的可读性与实用性。
“贵阳指数”是一个独立性指数。“贵阳指数”是由独立的第三方民间机构研 究编制的。编制工作由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贵州大学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研究院共同完成。目前编制和开发各类测度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多由政 府主导推进,但由民间机构独立研制测度发展的指标体系,意义非同寻常。独立第 三方的身份,使得在度量和评价各地区状况的过程中,不受任何地区或者集团利益 的左右,能够更加公正、客观。因为编制者的独立性,也使这件工作更加需要坚持 下去。只有通过持续性积累与修正,“贵阳指数”的使用价值才会越来越高,影响 才会越来越大。同样,因为编制者民间机构的性质,“贵阳指数”也将更加开放, 更加欢迎不同意见与争论。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还存在不少争议。由于顶层 设计不够完善,中国面临的问题又是前所未有,所以不存在毕其功于一役的“灵丹 妙药”,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创新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 “贵阳指数”的发布,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分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角度和方法, 也是这种探索创新的体现。期望通过“贵阳指数”,可以引发社会各界对于提高生 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持续关注和讨论,进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生态文明提出的现实背景
1962 年,美国海洋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揭露滥用杀虫剂对生 物及人体造成的严重危害,这是近代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72 年,瑞典斯 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善待地球、 善待环境,保护环境应该是首要的。1972 年,罗马俱乐部首次明确提出了人口增长、 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但同时却对限制人口和工 业增长以避免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提出了悲观的预测。联合国世界环境 与发展委员会 1987 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 1992 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 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开启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两个突出标志。人类逐步将 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到社会生活和思想价值观中。经过近 200 年工业化的正反教训,生态文明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人口密集、资源压力大的欧洲和日韩等各国政 府、企业和民众中蔚然成风。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全球化显现并突然加速,现代工业的负面影响全方位地 展现出来:空气、大气层、水的污染,森林、植被的大规模破坏,土地沙漠化和工 农业导致的土壤污染日趋严重。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却 以最强烈的形式爆发出来。增长濒临极限——罗马俱乐部的知识预警再次引起了人 们的深思和关注,成为研究生态文明的知识出发点和增长点。
2013 年 2 月,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 27 次理事会上,通过了宣传中国生态文明 理念的决定草案,被正式写入决定案文,这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在国 际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同与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 义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围绕 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尤其是对应对当前和今后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的 严峻挑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低下、 与发达国家差距显著的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摆脱贫困一直是我们党和 国家的主要目标和百姓的迫切愿望。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 对资源的利用、能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都在同步增长,资源、环境问题已经相 当严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十分迫切。
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 3 倍,人均自然资源是世界平均值 的 1/2,单位产值排污是世界平均值的十几倍,劳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 经济不稳定系数是世界平均值的 4 倍以上。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浪费消耗极大, 每万美元消耗的矿产资源是日本的 7.1 倍,美国的 5.7 倍,甚至是印度的 2.8 倍。
与此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我们付出了严重的代价并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据统计,我国 1/3 的国土被酸雨侵蚀,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约占 40%,沿海 赤潮的年发生次数比 20 年前增加了 3 倍,1/4 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 的城市人 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 10 个城市中,中国占 5 个。据世界银 行测算,1995 年中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要占到当年 GDP 的 8%,中科院测算,
2003 年环境污染使我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 损失占到 GDP 的 15%;2001 年环保总局的生态状况调查表明,仅西部 9 省区生态破 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到当地 GDP 的 13%。与此同时,环境污染也对人民的身体 健康造成了明显的危害。2005 年,我国患病的人数已增至 50 亿人次,因健康不安全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 8000 亿元,相当于当年 GDP 的 7%。
有利于促进国内发展方式转型
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从产业发展模式看,中国 目前仍然未能摆脱以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多个产业 面临产能过剩的威胁。从产业竞争力看,产业基本特征是大而不强,即产业规模虽大, 但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偏低,总体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生态文明建设为推动中 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仅可以促进节能减排,而且还能提高竞争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使其成为新的 经济增长点,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
001 │ 导论
007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007 │ 生态文明提出的现实背景
008 │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010 │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道路
020 │ 中国生态文明评价研究的理论构建
020 │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026 │ 生态文明评价研究的理论借鉴
034 │ 中国生态文明指标评价体系的设定与方法
034 │ 生态文明评价的概念模型
037 │ 评价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038 │ 中国生态文明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043 │ 中国生态文明指标评价体系的评估方法
047 │ 国际比较概况
049 │ 分领域比较情况
049 │ 生态经济建设
054 │ 生态环境建设
058 │ 生态文化建设
062 │ 生态社会建设
067 │ 生态制度建设
068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比较小结
071 │ 31 个省区市生态文明发展指数排名
071 │ 生态文明发展指数评价结果
074 │ 生态文明进步指数评价结果
075 │ 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区域分析
078 │ 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和进步指数组合分析
079 │ 31 个省区市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分领域分析
079 │ 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二级指标贡献率
080 │ 生态经济建设的评价结果
082 │ 生态环境建设的评价结果
084 │ 生态文化建设的评价结果
086 │ 生态社会建设的评价结果
088 │ 生态制度建设的评价结果
091 │ 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数评估
092 │ 北京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095 │ 天津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098 │ 河北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01 │ 山西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04 │ 内蒙古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07 │ 辽宁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10 │ 吉林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13 │ 黑龙江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16 │ 上海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19 │ 江苏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22 │ 浙江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25 │ 安徽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28 │ 福建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31 │ 江西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34 │ 山东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37 │ 河南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40 │ 湖北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43 │ 湖南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46 │ 广东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49 │ 广西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52 │ 海南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55 │ 重庆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58 │ 四川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61 │ 贵州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64 │ 云南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67 │ 西藏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70 │ 陕西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73 │ 甘肃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76 │ 青海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79 │ 宁夏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82 │ 新疆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187 │ 35 个大中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指数排名
187 │ 生态文明发展指数评价结果
191 │ 生态文明进步指数评价结果
193 │ 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区域分析
195 │ 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和进步指数组合分析
197 │ 35 个大中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分领域分析
197 │ 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二级指标贡献率
198 │ 生态经济建设评价结果
200 │ 生态环境建设评价结果
202 │ 生态文化建设评价结果
205 │ 生态社会建设评价结果
207 │ 生态制度建设评价结果
209 │ 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数评估
210 │ 北京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13 │ 天津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16 │ 石家庄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19 │ 太原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22 │ 呼和浩特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25 │ 沈阳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28 │ 大连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31 │ 长春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34 │ 哈尔滨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37 │ 上海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40 │ 南京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43 │ 杭州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46 │ 宁波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49 │ 合肥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52 │ 福州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55 │ 厦门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58 │ 南昌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61 │ 济南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64 │ 青岛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67 │ 郑州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70 │ 武汉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73 │ 长沙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76 │ 广州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79 │ 深圳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82 │ 南宁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85 │ 海口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88 │ 重庆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91 │ 成都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94 │ 贵阳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97 │ 昆明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300 │ 西安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303 │ 兰州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306 │ 西宁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309 │ 银川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312 │ 乌鲁木齐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317 │ 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两大挑战
317 │ 生态门槛:自然资本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318 │ 福利门槛:人类社会的真实福利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提高
320 │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分析基本结论
320 │ 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领域对提升指数的贡献率最大
323 │ 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总体趋势变缓、区域差距缩小
325 │ 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模式
326 │ 以生态战略明确城市发展方向
328 │ 以生态规划引导城市发展功能
334 │ 以生态产业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337 │ 以生态文化凝聚城市发展动力
339 │ 以生态管理创新城市治理模式
343 │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政策建议
343 │ 建立资源管理政策体系
345 │ 严格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347 │ 完善生态财税政策体系
349 │ 创新生态金融政策体系
350 │ 丰富生态产业政策体系
351 │ 优化生态科技政策体系
353 │ 坚持生态优先政策体系
354 │ 培育生态文化政策体系
355 │ 健全生态社会政策体系
357 │ 强化生态评估政策体系
359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