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为视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158863
  • 作      者:
    曹胜亮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曹胜亮,男,1974年6月出生,法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湖北省法学会法律专家库成员,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教学名师。近年来,撰写著作2部,编著2部,主编教材12本;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主持省教育厅项目4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排序第二),参与教育部项目一项,主持横向项目3项。在《中国法学》、《法学论坛》、《政法论丛》、《法学评论》、《法学杂志》等核心期刊(含省级普刊)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17篇,其他核心刊物4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经济法学、劳动法学》全文转载1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摘2篇。主编《中国行政法导论》荣获中南地区优秀教材二等奖;独立编著《经济法》荣获中南地区优秀教材一等奖;《鄂商品牌成长的桎梏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张力》荣获湖北省法学会(2012)第15届“法治湖北”专题优秀论文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该书紧紧围绕经济法价值目标的定义,以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为视角,将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的框架置于利益冲突与平衡的基本范式之下,以此使得经济法在研究范式上得以实现根本的转换。在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借鉴多种外围理论和学说的基础上,对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里路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里路的根本性转换提供一个切实可行,言之有据的改革思路。
展开
精彩书摘
  《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为视角》:
  一、价值界定的范式选择
  科学理论不是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个别命题的集合,而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组成的系统整体,库恩将这一系统整体称作范式。范式(paradigm)是指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在库恩看来,学科的成熟发展是以范式的建立作为起点从而进入常规的科学阶段。作为概念起点,价值的定义在不同的范式语境下具备不同的含义。且口范式的选择决定了对价值的定义。在现实学界对价值内涵的界定问题大体有三种观点,即属性说、关系说和兴趣说。
  (一)属性说
  该说认为价值归根到底是有价值者自身的存在和属性。“价值”是物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那种属性,即物对人和社会的有用性,是指对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内,价值往往被定义为一种客观的物对于主体的一种有用性。
  (二)兴趣说
  该说认为价值依存于人的兴趣,价值的产生是否有价值都取决于价值主体,即人。20世纪美国新实在论运动领袖、价值兴趣学说创始人培里,在其伦理著作《一般价值论》中提出:“一切价值的最初根源和不变特征是兴趣。”英国哲学家罗素则认为“关于‘价值’的问题完全在知识的范围之外”。与之类似的还有霍尔巴赫。显然,兴趣说都是把价值作为一种主观意志的体现。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主观偏好,兴趣指向不同,不同的价值界定与标准缺乏一致性。
  (三)关系说
  该说认为价值是任何客体的存在、属性、作用等对于主体的意义。关系说认为价值是主客体的统一,强调“价值”是表示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理解和界定价值应从主客体的关系出发。有的学者在解释“价值”时,认为价值是一个表征关系的范畴,反映的是人与外界物的关系,揭示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动机和目的:价值是一个表征意义的范畴,是用以表示事物所有的对主体有意义的,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的概念。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进路
五、主要观点、创新点及缺憾

第一章 经济法价值目标的范式考究
第一节 经济法价值内涵的界定
一、价值界定的范式选择
二、法律价值的含义
三、经济法的价值内涵和学理分析
四、经济法的价值体系
五、经济法价值、经济法价值目标与经济法价值取向的比较
第二节 经济法的社会本位观和价值目标
一、经济法的社会本位观
二、经济法的价值目标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视角对转型期中国经济法价值目标研究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利益问题的价值本位:利益共同体
二、马克思主义利益论与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在价值本位上的耦合
三、马克思利益理论对经济法价值目标研究的当代价值

第二章 经济法价值目标的传统实现理路
第一节 西方国家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的范式分析
一、外国经济法生成的路径范式
二、西方国家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的生成基础
三、西方国家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的理念渊源
第二节 我国经济法价值目标的传统实现理路
一、我国经济法生成的路径范式
二、我国经济法价值目标传统实现理路的实然基础
第三节 中外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的比较与反思
一、中外经济法生成路径范式的比较
二、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的时空维度分析

第三章 社会转型和我国经济法价值目标传统实现理路的困惑
第一节 社会转型和利益冲突
一、社会转型
二、利益冲突
第二节 转型期我国经济法价值目标传统实现理路的困惑
一、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的应然理想
二、社会转型期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的实然状态

第四章 转型期我国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的重构的诱因、基础及取向
第一节 转型期我国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重构的诱因
一、本土资源的社会症结
二、全球化的影响
三、现代性的要求
四、传统法律调控的困惑
五、经济法外围学科环境变化的影响
第二节 转型期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重构的基础
一、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利益环境
二、社会转型期的政治利益环境
三、社会转型期的法治利益环境
第三节 转型期重构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的取向
一、平衡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
二、平衡社会整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
三、保护社会整体利益实现社会包容性增长

第五章 重构后的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
第一节 划定政府权力边界,规范政府权力
一、转型期控制政府权力的必要性
二、转型期控制政府权力的可能性:路径依赖的打破
三、转型期政府权力边界的理性选择
四、明确划定边界:依法干预
第二节 促成利益均衡机制建构
一、促进社会中间层的发展
二、公共治理
三、社会整体利益形成的程序保障机制

第六章 重构后的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对和谐社会的回应
第一节 利益论视野下的和谐社会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
二、和谐社会的利益论分析
第二节 重构后的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对和谐社会的齿接与利好
一、重构后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对和谐社会的齿接
二、重构的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对和谐社会的利好

结语
一、对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研究的总结与回顾
二、对转型期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理路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