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系统的演化规律及其运行机制》:
在某一具体生态工业系统中,由于内部自组织因素和外部他组织因素的作用,涨落必然是普遍存在的。例如,系统参与企业掌握清洁生产技术水平高低,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如何,系统环保投资额度的多少,企业研究开发的能力如何,企业人才素质的高低等,都可导致系统产生“涨落”。再如,一项新生态工业技术或工艺的推出,伴随系统生产工艺的改进和装备水平的提高等研究开发成果的第一次实践应用,正是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放大而形成的巨涨落,促进生态工业系统的发展和演化,整个过程具有鲜明的自组织特性。
涨落能引起微观企业主体内部生态工业技术与工艺的发展与演化,也就是说,生态工业系统的白组织演化过程源于系统中的各种微观企业主体的涨落。导致生态工业系统涨落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源于外部环境的外源因素(即为他组织因素),如社会公众的生态化需求,市场超额利益竞争、环保投资和政府规制等;另一类为源于内部的内源冈素(即为自组织因素),它包括演化主体(企业个体)的生态环保创新意识,企业主体或政府机构(义是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对自身价值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等。上文中关于生态工业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的讨论表明,涨落是使系统在临界点上实现由传统工业系统模式向新的生态工业系统模式跃迁的初始推动力。涨落在临界点所起的关键性作用还在于,它能决定在多种可能的分支结构中实现哪一种选择。
生态工业系统的演化是由各种涨落引起的,现有生态工业系统本身相对于原来的生态工业系统而言也是一种涨落,这种涨落首先在一个甚至几个企业主体内部产生。由于学习、模仿、移植、政府的推广等非线性机制的作用,涨落被放大,最早可能在某一生态T业链内发展演化,然后这种演化行为也可能溢出原有的生态工业链扩散到整个生态工业系统。在微观企业自发演化阶段,企业家或者管理者通过外部获得信息后,根据自身的条件,独立地开展生态创新活动,对企业自身的生产工艺与设备进行生态化改造。开始是一个,然后是几个,最后形成一个系统。最初这个系统里企业的生态化演化活动可能表现为随机性和分散性,哪个企业能够率先成功,既满足经济效益,又满足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一切并不能预料,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在满足社会、生态效益后,企业的生态化演变是否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基于这个考虑,演化或者被拒绝,或者被接受。若被拒绝即演化失败,说明企业生态化演化系统还不完善,还要进行新一轮的发展演化。若被接受即涨落被有效放大,企业就会扩大生产。此时经过市场检验后(比如工业产品的生态标签制度),企业生产的产品得到市场认可,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就会迅速被其他企业模仿或者引进。但是这种扩散行为仍然只是在少数企业中进行,并未能大面积地辐射社会。这种看似无序的演化活动却孕育着严格的有序,因此,从事生态化改造的生产性企业受到最大利润目标的推动,都为清洁生产做不懈的努力。当微观企业的白发演化过程经市场检验已成熟后,其产业化过程就进入全面扩散阶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