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4/2015,“低油价”新常态下的中国能源国际合作.2014/2015,The coopera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low oil pric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219554
  • 作      者:
    许勤华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许勤华,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经济专业硕士生导师、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讲授课程有“能源与环境政治经济学”、“国际能源、环境和气候概论”、“东欧中亚政治与经济研究”、“非传统安全概论”和“Understanding Energy in China under the Globalization”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能源、环境和气候政治,原苏联地区安全,“一带一路”区域合作,非传统安全。
展开
内容介绍
2014年底开始的国际油价大幅下跌,预示着2015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对于中国而言,“低油价”时代的到来,是一个实施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战略机遇期。本报告在扎实的地区研究基础上,汲取报告自2009年至今的研究成果,以“低油价”新常态下的中国能源国际合作为主题,提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低油价”窗口期,树立“低油价”新常态下国际能源合作新思维,认清中国在全球能源秩序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对能源国际合作战略目标的定位,实现能源国际合作战略重点的再布局,以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更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
展开
精彩书摘
当前中国的各类研究报告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写法各异,成百舸争流、各领风骚之势。中国人民大学经过精心组织、整合设计,隆重推出由人大学者协同编撰的“研究报告系列”。这一系列主要是应用对策型研究报告,集中推出的本意在于,直面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开展动态分析和评估预测,建言献策于咨政与学术。
“学术领先、内容原创、关注时事、咨政助企”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的基本定位与功能。研究报告是一种科研成果载体,它承载了人大学者立足创新,致力于建设学术高地和咨询智库的学术责任和社会关怀;研究报告是一种研究模式,它以相关领域指标和统计数据为基础,评估现状,预测未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研究报告还是一种学术品牌,它持续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和重大战略问题,以扎实有力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以及企业的计划、决策,服务于专门领域的研究,并以其专题性、周期性和翔实性赢得读者的识别与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研究报告系列”,有自己的学术积淀和学术思考。我校素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注重学术研究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曾陆续推出若干有影响力的研究报告。譬如自2002年始,我们组织跨学科课题组研究编写的《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紧密联系和真实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十年不辍,近年又推出《中国法律发展报告》等,与前三种合称为“四大报告”。此外还有一些散在的不同学科的专题研究报告也连续多年,在学界和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研究报告都是观察分析、评估预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其中既有客观数据和事例,又有深度分析和战略预测,兼具实证性、前瞻性和学术性。我们把这些研究报告整合起来,与人民大学出版资源相结合,再做新的策划、征集、遴选,形成了这个“研究报告系列”,以期放大规模效应,扩展社会服务功能。这个系列是开放的,未来会依情势有所增减,使其动态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研究报告系列”,还具有关注学科建设、强化育人功能、推进协同创新等多重意义。作为连续性出版物,研究报告可以成为本学科学者展示、交流学术成果的平台。编写一部好的研究报告,通常需要集结力量,精诚携手,合作者随报告之连续而成为稳定团队,亦可增益学科实力。研究报告立足于丰厚素材,常常动员学生参与,可使他们在系统研究中得到学术训练,增长才干。此外,面向社会实践的研究报告必然要与政府、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关注社会的状况与需要,从而带动高校与行业企业、政府、学界以及国外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收“协同创新”之效。
为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报告系列”在出版纸质版本的同时将开发相应的文献数据库,形成丰富的数字资源,借助知识管理工具实现信息关联和知识挖掘,方便网络查询和跨专题检索,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适用的增值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报告系列”是我们在整合科研力量,促进成果转化方面的新探索,我们将紧扣时代脉搏,敏锐捕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力争使每一种研究报告和整个系列都成为精品,都适应读者需要,从而铸造高质量的学术品牌、形成核心学术价值,更好地担当学术服务社会的职责。


21世纪的前20年,被视为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中国经济与社会有望保持较好的态势。稳定、充足、经济的能源供应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更大的能源需求和更严重的对外依赖,也将是这一进程的必然结果。进一步提升对我国开展国际能源合作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准确把握国际能源合作的现实性、可能性和机遇性,牢牢把握今后几年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牢固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提高把握国际能源市场机遇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供给保障体系,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重大战略选择。
进入新世纪,中国能源国际合作的大背景即国际能源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调整,国际能源发展中核心问题也有了一定意义上的转移。主要表现为全球石油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使得石油、天然气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和交易。地区层面的能源管理机制,如OPEC、IEA,在协调能源政策方面作用不断显现。作为能源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安全,更需要地区内国家的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利用的品种及方式也逐渐发生变革。因此,能源安全越来越需要依靠能源市场的相互依赖和国际合作来实现。
同时,国际合作的内容随着能源安全概念的逐渐扩展而不断增加,不仅包括能源供应安全,也包括能源使用安全,即对环境的影响。随着石油的广泛使用,在石油开采、运输、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油轮泄漏等,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能源安全是与永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实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能源保障的一种状态,是能源性、经济性、环境性和安全性的有机统一。
本研究将在国家层面、国家间互动关系层面以及国家与市场互动层面上展开,试图进行跟踪式的调查与研究,以了解国际能源整体形势变化对中国能源国际合作的影响过程、影响程度、主要影响因素及主要影响方式等;中国在理论和实践上应如何做出相应的回应:中国是否能够通过国际合作解决自身能源安全问题?中国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有哪些可以优先考虑的合作模式?如何开展多边能源合作?开展双边和多边能源合作的利与弊?开展能源合作的重点是什么?中国对合作的战略选择有哪些限制性因素?等等。因为每年国际能源形势都会有较大的变动,所以有必要对中国能源国际合作进行长期的跟踪性研究,对其进行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这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居优势地位的中国人民大学,努力回答上述问题的确是责无旁贷的。


前言

〖1〗



2009年报告在对全球各重点地区及国家展开的对外能源合作整体描述的基础上,着重关注了2008年至2009年金融危机对我们考察对象地区及国家的能源政策及对外能源战略的影响,特别是金融危机下全球能源国际合作的变化和新动态。2010/2011年报告在对全球重点地区和国家能源发展的政治经济变化、能源政策及战略变化、对外国际合作实践变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关注目光投向影响能源国际合作的各种因素,尝试分析如政治、经济、社会、宗教、自然、人才、科学研究等因子对中国能源国际合作的影响。2011/2012年报告依循上年报告的基本结构,突出了“迈向低碳时期的全球及地区能源治理”的主题,主题篇中展开了对全球、地区和次地区能源治理机制的探讨。
2012/2013年报告突出了对非洲和原苏联地区能源2012年发展及中国与之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的描述,前者已成为全球能源资源投资的热点并且投资在快速增量,后者与中国的合作,特别是中俄之间的油气合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报告还对中缅能源合作进行了剖析,以回应来自国内外对中缅能源合作前景的种种质疑。此外,随着能源日益金融化,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需要金融的支持,出现了能源金融一体化。某种程度上,中国能源国际合作也是中国现代国际能源金融化的过程。国际能源金融已渐成体系,其金融属性及属性背后的资源配置效应和政治话语作用将日益凸显,抓住当前国际能源金融格局尚在形成过程中,西方大国尚未垄断话语权的契机,利用金融的各种风险规避措施,如共创政府间合作基金、丰富能源产品合约等,突出能源金融“准政治属性”,建构新的能源格局。2012/2013报告从国际能源金融化、石油定价权、战略能源储备体系、新能源融资制度以及俄罗斯如何利用金融复兴油气五个角度对报告主题“国际能源金融发展与中国”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
2014年是APEC中国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APEC能源高峰会。APEC共有21个经济体,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能源文化共生的景象。《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3/2014》在对中外能源文化理解差异性描述的基础上,以“能源文化的国际视野比较”为报告主题,从中国能源发展核心价值的再建构、中国油气和煤炭企业海外投资跨文化管理、APEC地区不同经济体跨越能源文化差异的低碳城镇建设实践和国际能源合作倡议等领域展开阐述,以实现“跨越能源文化差异、促进能源国际合作”的宗旨。
2014/2015年报告在扎实的地区研究的基础上,汲取自2009年至今报告的研究成果,尝试建立“能源资源战略投资区投资环境安全指数”分析模型,以评估能源行业走出去之政治风险。评估结果将单独成册,进行发布。
展开
目录
树立低油价新常态下能源国际合作新思维许勤华
地区篇
亚太地区
原苏联地区
美洲地区
非洲地区
欧洲地区
中东地区
附录:2014年中国能源国际合作大事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