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化”发展的内在关系与协调性研究》:
四、三者的关系: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其后,在2011年3月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政策导向”中明确提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在“三化”同步发展提出之前,学术界在研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较多的将侧重点放在“三农”问题方面,认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整体发展。刘拥军(2005)运用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对农业、工业和城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刘易斯二元模型中,农业不断向工业部门提供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专业农村人口;在费景汉·拉尼斯二元扩张模型中,农业、工业与城镇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的,如果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将会一直制约工业和城镇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王联实(2006)提出了“用产业化解决农业问题、用城镇化解决农村问题、用非农化解决农民问题”,涉及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理念。顾益康、黄冲平(2006)认为有效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重点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建立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来带动“三农”发展,不断增强“三化”发展对“三农”发展的有效带动作用,虽然此处的“三化”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但其目的是为了推进“三农”建设,也可以看做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举措。
2010年中央文件正式提出“三化”同步发展概念后,学者们从“三化”同步发展理论、“三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机制以及“三化”发展相互影响和协调度等方面对“三化”同步发展展开了研究。
夏春萍(2010)深入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发展的互动关系,认为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具有带动作用、可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城镇化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呈现出协调统一的关系,即三者各自的发展对其他因素发展都具有带动作用,若一个环节发展受到影响,将会阻碍三者整体的发展。徐大伟等(2012)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运用“协同论”中协同效应和机制设计理论对“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认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充分条件,同时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工业化是手段,城镇化是外在体现。陈志峰等(2012)通过构建函数和立方体模型分析了“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认为目前我国工业化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镇化在迅速推进和提高,但农业发展较为薄弱,统筹“三化”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工业反哺农业、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步协调发展。崔慧霞(2012)对“三化”同步发展的理论框架(包括聚集经济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等)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认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和巩固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工业化和城镇化则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