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三化”发展的内在关系与协调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6084628
  • 作      者:
    赵颖智著
  • 出 版 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生产形成农业(泛指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和工业(泛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除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两个部门;社会生活形成农村和城市两种类型。社会经济中最先出现的是农业部门,通过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生产农产品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来满足社会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分工的明确,各种生产机器的出现和资本、劳动力的集聚带来了工业的发展。工业生产在空间上的集聚引导非农人口的集聚,从而形成了城镇。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之间流动,共同完成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促使产业分工引导不同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国“三化”发展的内在关系与协调性研究》:
  四、三者的关系: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其后,在2011年3月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政策导向”中明确提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在“三化”同步发展提出之前,学术界在研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较多的将侧重点放在“三农”问题方面,认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整体发展。刘拥军(2005)运用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对农业、工业和城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刘易斯二元模型中,农业不断向工业部门提供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专业农村人口;在费景汉·拉尼斯二元扩张模型中,农业、工业与城镇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的,如果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将会一直制约工业和城镇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王联实(2006)提出了“用产业化解决农业问题、用城镇化解决农村问题、用非农化解决农民问题”,涉及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理念。顾益康、黄冲平(2006)认为有效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重点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建立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来带动“三农”发展,不断增强“三化”发展对“三农”发展的有效带动作用,虽然此处的“三化”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但其目的是为了推进“三农”建设,也可以看做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举措。
  2010年中央文件正式提出“三化”同步发展概念后,学者们从“三化”同步发展理论、“三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机制以及“三化”发展相互影响和协调度等方面对“三化”同步发展展开了研究。
  夏春萍(2010)深入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发展的互动关系,认为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具有带动作用、可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城镇化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呈现出协调统一的关系,即三者各自的发展对其他因素发展都具有带动作用,若一个环节发展受到影响,将会阻碍三者整体的发展。徐大伟等(2012)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运用“协同论”中协同效应和机制设计理论对“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认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充分条件,同时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工业化是手段,城镇化是外在体现。陈志峰等(2012)通过构建函数和立方体模型分析了“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认为目前我国工业化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镇化在迅速推进和提高,但农业发展较为薄弱,统筹“三化”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工业反哺农业、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步协调发展。崔慧霞(2012)对“三化”同步发展的理论框架(包括聚集经济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等)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认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和巩固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工业化和城镇化则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二、工农关系: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三、城乡关系: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四、三者的关系: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五、现有研究的主要不足
第三节研究计划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拟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拟突破和创新之处
二、主要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现代化进程中“三化”发展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三化”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古典区位理论
二、二元经济理论
三、增长极理论
四、制度变迁理论
五、小结
第二节现代化进程中“三化”发展的内在关系
一、工农关系
二、城乡关系
三、“三化”关系
第三节“三化”发展的阶段划分
一、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
二、农业现代化阶段划分
三、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
四、“三化”同步发展的阶段划分
本章附录
第三章中国“三化”发展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中国“三化”发展的演变
一、中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二、中国处于农业现代化初步实现阶段
三、中国位于城镇化加速期
四、中国“三化”发展阶段的演变
第二节中国工农关系的演变
一、中国工农关系的演进过程
二、中国工农关系演变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
一、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过程
二、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农业一工业一城镇复合系统(AIuCs)的建立
第一节AIucs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一、AIucS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二、AIuCs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方法
第二节农业现代化系统的构建和测度
一、农业现代化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
二、农业现代化系统评价指标的具体解释
三、农业现代化系统评价体系的测算步骤
四、农业现代化系统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
第三节新型工业化系统的构建和测度
一、新型工业化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
二、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的具体解释
三、新型工业化系统评价体系的测算步骤
四、新型工业化系统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
第四节新型城镇化系统的构建和测度
一、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
二、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标的具体解释
三、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体系的测算步骤12l
四、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
第五章基于AIuCS的“三化”协调度测算
第一节AIucs各子系统协调度测算
一、子系统协调度测算方法
二、农业现代化系统协调度发展状况
三、新型工业化系统协调度发展状况
四、新型城镇化系统协调度发展状况
五、AIucs子系统协调发展状况小结
第二节AIucs子系统间协调度测算
一、子系统间协调度测算方法
二、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系统协调度测算
三、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协调度测算
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协调度测算
五、AIucs子系统间协调发展状况小结
第六章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实现三个承载力与“三化”的协调发展
一、经济承载力
二、社会承载力
三、环境承载力
第二节“三化”协调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措施
一、加大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
二、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转变,带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三、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