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52621
  • 作      者:
    杨玉珍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将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视为子系统,各子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要素、功能、结构、能量、信息(也称为负熵)的流动呈现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复杂作用,这一过程称为“系统耦合”,形成复杂的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巨系统。《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中的“协同”指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各要素及组成部分之间协调一致、共同合作而形成新的结构、衍生新的功能。因此,耦合协同的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良性共振,逐步或者快速趋向新的有序结构,提高系统整体运行效率。
展开
内容介绍
  资源刚性约束、生态渐次失衡、环境日益恶化已打破区域、国家的界限,演变成全球性问题。我国作为主要的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再不能以生态、资源、环境为代价。《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以多学科理论和技术为支撑,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贯穿系统化分层思路。阐述了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巨系统的要素、特征、功能,子系统间的耦合关系、耦合原则、耦合效应和耦合模式。认为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由人口、环境、科技、信息、制度等要素组成,人口是耦合的主体,环境是耦合的基础,科技与信息是耦合的重要中介和桥梁,制度是耦合的催化剂;系统具有整体共生、开放动态、复杂不确定、自组织和他组织等特征;系统功能是保障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和价值流“五流”的高效运转,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协同;目标是在耦合原则和协同模式、整合模式、利益模式等耦合模式指导下产生正合作效应。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一)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难题
(二)我国经济增长巨大的生态环境资源代价
(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提上日程
二 选题意义
(一)实现发展模式由彼此割裂走向耦合统一
(二)促进“经济人”到“生态经济社会人”的身份融合
(三)注重国际贸易中市场和生态“双重竞争”模式
(四)丰富和拓展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同理论的研究
三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二)本书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认识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进展
(一)传统的财富追求观
(二)悲观的零增长论
(三)乐观的经济发展论
(四)辩证的耦合协调发展观
二 耦合观——系统耦合衍生的复合生态型理念及其运行
(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衍生的经济学新概念
(二)生态系统与管理系统耦合下的管理学新理念
(三)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耦合在运行层面的反映
(四)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耦合在操作层面的反映
三 方法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协调的测度
(一)基于指数综合加成的耦合协调评价
(二)基于功效系数的耦合协调性测度
(三)基于空间变异和距离的耦合协调性测度
(四)基于序列动态变化的耦合协调性测度
(五)基于模糊理论的耦合协调性测度
(六)基于灰色理论的耦合协调度测定
(七)基于DEA模型的耦合协调性测度
(八)基于系统演化及系统动力学的耦合协调度测量
(九)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耦合协调测度
(十)基于计量分析的耦合协调评价
(十一)其他相关方法补充
(十二)国内外研究评价
四 时空域——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一环境一经济耦合协同述评
(一)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判定及问题
(二)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单一维度研究
(三)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关联与协同研究
(四)研究不足及努力方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耦合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区域概念
(二)生态、环境、资源范畴及关系梳理
(三)耦合、系统耦合及协同相关概念
二 耦合形成的交叉学科系统理论
(一)环境一经济系统理论
(二)生态一经济系统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系统理论
三 耦合系统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一)系统论
(二)控制论
(三)自组织理论体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及协同发展内涵
一 耦合原则与运行模式
(一)耦合关系的确定及耦合效应分析
(二)耦合原则
(三)耦合模式
二 耦合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耦合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二)耦合系统组成要素
(三)耦合系统特征
(四)耦合系统功能
三 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内涵
(一)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含义
(二)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的特征
(三)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的条件
(四)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的目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演化机理
一 基于逻辑斯蒂方程的耦合系统演化趋势
(一)耦合演化的基本假设条件
(二)耦合系统的演化趋势
(三)耦合系统的演化模式
二 耦合系统的熵变模型
(一)耦合熵的导入
(二)耦合熵的分类
(三)耦合系统熵变模型的建立
(四)基于熵流的耦合演化阶段
三 耦合系统的序参量演化模型
(一)演化的理论模型
(二)演化模型的理论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
一 耦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方法
(一)系统评价概述
(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应用
二 耦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的DEA模型
(一)C2R模型
(二)C2CS2模型
(三)模型有效性
(四)超效率DEA
三 耦合系统协同发展效度
(一)子系统内协同发展效度
(二)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综合效度
四 指标的选取
(一)指标设置原则
(二)指标构建及筛选
(三)输入输出指标集的确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河南省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
一 河南省耦合系统发展现状
(一)人口要素及发展现状
(二)资源系统发展现状
(三)环境系统发展现状
(四)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现状
二 基于时间序列的河南省耦合系统协同发展测度
(一)基础数据及指标选取
(二)各子系统内协同发展评价结果
(三)两两子系统间的协同发展评价
(四)多个子系统间协同发展评价结果
三 基于空间序列的河南省耦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
(一)空间序列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二)各地区耦合系统协同发展聚类分析
(三)地区聚类评价及结论
(四)基于复合DEA方法的各地市耦合系统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河南省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协同发展路径及对策
一 基于经济系统的协同发展对策
(一)三化协调战略
(二)产业带动战略
二 基于社会系统的协同发展对策
(一)社会保障对协同发展的支撑状况
(二)推动河南省社会保障改革的建议
三 基于资源系统的协同发展对策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
(二)提高资源综合使用率
(三)推进资源开发管理制度改革
(四)构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体系
(五)发挥人力资本优势
四 基于环境系统的协同发展对策
(一)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
(二)推进能源结构绿色化进程
(三)加快产业内及产业间循环经济建设
(四)推行有利于环保的经济政策
(五)完善预防性的环境管理措施
(六)重点抓好工业污染防治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内蒙古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协同发展测度
一 基于纵向评价的内蒙古耦合系统协同发展测度
(一)纵向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二)各子系统内协同发展评价结果
(三)两两子系统间的协同发展评价
(四)多个子系统间协同发展评价结果
二 基于横向比对的内蒙古耦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
(一)横向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二)各地区耦合系统协同发展聚类分析
(三)地区聚类评价及结论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内蒙古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协同发展战略路径与对策
一 构建科技支撑下的内蒙古生态经济功能区——战略层面
(一)生态经济功能区含义
(二)生态经济功能区构建目标和战略意义
(三)生态经济功能区软环境与硬环境支撑系统
(四)导入耦合分区规划与治理原则
二 实现产业的生态化转型——路径选择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草原碳汇
(二)积极推进和完善生态工业
(三)实现生态旅游与产业旅游的耦合发展
三 多元措施推进内蒙古耦合系统协同发展——实施层面
(一)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二)使企业成为实施主体
(三)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
(四)在生态移民中引入三园互动机制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一 重点工作及主要结论
二 有待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