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庋榢偶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25368
  • 作      者:
    王伯祥著
  • 出 版 社 :
    华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王伯祥先生撰写的《庋榢偶识》和王湜华先生撰写的《旧学辨笺述》是中华传统文化之藏书札记及国学经典之作,作为文化世家,王氏父子合著该书,乃珠联璧合著作典范。在传统文化和国学热的时代背景下,出版该书恰逢其时。让更多读者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意义重大而深远。


展开
作者简介
  王伯祥(1890-1975),名钟麒,江苏苏州人。五十以后以字行。别号碧庄、容叟、巽斋、容安、容堂等。曾任教厦门集美学校、北京大学中文系。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史地部编辑十馀年,1932年任开明书店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应郑振铎之邀,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身)任研究员。编著有《二十五史补编》、《春秋左传读本》、《史记选》等著作。并标点《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影印)。

  王湜华,字正甫,号音谷,江苏吴县人。1935年10月生于上海,1958年北京大学毕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俞平伯的后半生》、《红楼才子俞平伯》、《音谷谈往录》、《王伯祥传》、《李叔同的后半生:弘一法师》、《弘一法师与夏丏尊》、《玄妙观中三年少:追述王伯祥、顾颉刚、叶圣陶三人之友谊》等;古籍整理校点有《桐桥倚棹录》、《清嘉录》、《不下带编》、《巾箱说》、《石渠馀记》等。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数十万字;红学类文章、论文十数篇,约二十万字。喜爱书法篆刻,亦擅作旧体诗联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庋榢偶识 旧学辨笺述》由王伯祥先生撰写的《庋榢偶识》和王湜华先生撰写的《旧学辨笺述》两部分组成。《庋榢偶识》是王伯祥先生藏书题识的结集。这些题识有的是对书的评价,有的是漫记得书时的情状和心情,间有发明和考证。《旧学辨》是王伯祥先生的遗著,生前从未付梓。《旧学辨笺述》是王伯祥先生之子王湜华先生对《旧学辨》全文的笺注考述,并作系统解释,内容包括三十二篇释文,贯穿全书。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总体把握
  首先要领会的是,《旧学辨》到底要辨的是什么?为此,必须先来通读全文:
  祖国历史悠久,积累深厚。上世以来,无数劳动哲匠及一切无名英雄所精心创造之业绩,反映于见存文物者,如此其美富。而先秦以逮挽近,又复学人辈出,接武连踵,各展其精力,殚心究讨。或揭橥思想,倡导学说;或整齐旧闻,发为文章。咸有述造,垂诸竹帛。其后随时演进,衍为书册,沾盖弥广,化被日深。所谓『载籍极博』者,又如此其浩繁。综此浩繁美富之载籍与文物,所谓积厚流光,庶绩咸熙者,非耶!谥之为文化之结晶,其谁曰不然!以此之故,岂止邻邦钦慕,抑且举世交誉,宜其为国人所自珍矣。故每诵言之曰国故、曰国粹。前者固得浑括之要,后者则不免矜侈。其实既非文、史、哲三字所可包举,亦非理、工、商诸科所能强配,万汇千绪,诸俟紬绎,其老氏所谓『无名之朴』乎?近人有以『朴学』相加者,差为近是。高明之流厌其烦碎,惮其艰辛,猥称之为旧学。予曰:旧则旧已,其为学,固未容一概抹煞也。汉晋唐宋,时代不同,学术恒流,其绪固未尝中绝也。况学乃百代之公器,唯『是』是求,无间新旧,安得爱恶任情,轩轾随心哉!或曰:然则为学之道奈何?曰:必先认定对象之至赜,与范围之至广,不厌烦,不畏难,博观而约收,取精而用宏,乃克有所成。言其赜,言其广,非河汉无极之谓也。盖淆列之对象,揭研究之资料,多有其客观存在之事物,且多有具体内容可推寻。今试错举其略:凡文字训诂之源流,曆象声韵之概要,文辞歌赋之异同,诗格词律之宽严,全国山川脉络之分布(包括边疆、厄塞、腹地、交通),物产盈缩之情状(包括农田、水利、工矿、企业),历朝政府设施之得失,社会人物之臧否,典章制度之因革,郡县建制之沿变(包括名胜、故迹、风俗、习惯),姓氏名讳之别,地望爵谥之辨,学术教宗之流派,文坛艺林之掌故,书籍图谱之聚散,彝器碑碣之存佚,战阵攻守、赈灾救荒之策,畜牧种植、工艺制造之书,建筑营造之式、园林点缀之宜,变文、话本、小说、传奇之流布,管弦、乐曲、舞蹈、戏剧之演进,乃至法书名画之鉴赏,金石篆刻之玩索,目录版本之学,校勘编订之法,鸟兽草木之名,食疗养生之方,……皆为致力学问之对象,丰富多彩之资料,均当浅涉其藩篱,粗举其大纲。尤要者,在此进程之中,必先掌握历史唯物观点,应用辨证唯物方法,分析批判,反复印验,始能专择致精,触类旁通,而左右逢其源,信所当信,疑所可疑,不为模糊影响之谈,不使穿凿附会之巧,排除困惑,孟晋弗懈,对祖国文化之本末表里,获一真切之认识,然后发为精确明允之解释,为当代收『古为今用』之效。必如此,理论乃与资料相结合,以红领专,又红又专,庶几名实乃相副。夫然后谓之『通方』,谓之『成学』。旧云何哉!旧云何哉!!
  十年以还,右目为白眚所翳,茫然无睹,得稍逞炳烛馀光者,端赖左目一隙之明。今岁献春,左目亦突发内障,浸淫滋甚,几于失视。终日枯坐,如堕云雾,其为苦闷,难可言宣。乃客有谬许予为盲目不盲心者,辄以学问之事相质,余尝私谓,踁踁之愚,夙以不苟不欺自勉者,亦不当以多病见疏于故人,而甘自暴弃也。爰就涉想所及,强缀此篇。以不能躬亲笔砚,乃口授少子湜华笔之,留以待敂,或不无涓埃之助乎。
  一九七五年九月,吴县王伯祥述于京寓小雅一廛。时乙卯岁中秋,年八十六。
  全篇连跋文,只有上引寥寥千巴字,而其所涉内容确实至为广阔,确有将中国旧学问尽包其中之气概。而被他概括得如此精辟,可真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不是旧学底子深厚,治学严谨扎实之士,是写不出这篇《旧学辨》来的。
  首先,我父亲肯定了我国历史之漫长,留下来的方方面面,都不是虚无的、可以一笔抹煞的,而是几千年来世世代代劳动人民辛辛苦苦创造并积累而成的。既然是数千年的积累,能不旧乎?因其旧,就必须破除吗?不!这创造积累又不是虚无缥缈的,不少都能寻得其踪迹,文物之所以成为文物,乃都是历史的见证。仅就文字而言,上自殷商的甲骨文,更不要说再以前的初文、图腾,都是实打实的存在。以此为源头,出现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多钟鼎彝器上的文字,既多发展变化,又皆与甲骨文一脉相承。秦统一中国,李斯统一各国文字(即将钟鼎上各异的大篆,划一为小篆),而不久出现了隶书,东西汉两代风行一时。而就在汉代,又即解散隶体,出现了楷书。楷则稍备,又出现了行草。我国的书法各体,至此已基本大备。而书法的进步与发展,此后却无一刻的停止,既传承了各体,又发展了各体,并出现了各种风格与流派。其他门类亦基本如此,都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推陈出新。由此可看出,中国的方方面面各种学问,无不有其历史,旧传统又都在不断发展,才能继承传统。一味追求创新而脱离了传统,往往会成无本之木;一味保守传统,故步自封,则作茧自缚,势必被历史的车轮所辗碎。总之,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继承旧传统,才是治学之本。旧传统是不可丢的,旧学更是不可废的。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下午写毕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