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安全权的现实背景
回顾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2011年深圳世界大运会,从公共传媒到官方话语,看得到的是热闹喧嚣的都市狂欢和举国鼎沸,看不到的则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安保方略。在超大型活动中,安全供给向来是奢华和庞大的政府供给产品,并且日益呈现出成本高昂、成效隐性等不对称的特点。以2004年的希腊雅典奥运会为例,该欧洲小国政府“仅用于安保一项的费用就高达18亿欧元,几乎相当于2000年举办悉尼奥运会的全部费用。另外以3.25亿美元的天价购进了美国国际科技技术公司(SAIC)的C4I(CommtLnicationontrol Command Coordination)安保系统,在雅典奧运期间,美国甚至派出了海军蹄战队和FBl等机构参与了奥运安保工作”。对于举办奥运会等大型活动的政府而言,耗资如此巨大的投入是否能够有效地阻止安全事件的发生和侵袭?不唯大型活动,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安全供给也开始呈现出类似于大型活动一样的趋势,不断加大对高科技产品和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以视频为核心的现代监控系统覆盖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也造成了包括产品开发、后期维护、权利冲突等多重问题。
第一节 从安全事件到安全权
安保的巨量投入并不是毫无依据的杞人忧天,由于人类行为的跨越式发展以及结构性变革,引致安全问题、开启安全阀的事件普遍泛化,与此同时,传统的安全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国家、民族、种族、宗教、文化等不同层面的紧张与冲突随处可见。在特大型的集体场景中,每一种话语体系都获得了表达的空间,由于表达空间的立体与多元,话语体系自身的力量也获得了增长,导致权利冲突的白热化、话语体系的对立,进而酿造出彼此倾轧的暴力行为。于是,对生命完整性与财产等切身利益的关切席卷而来,参与活动本身的热情不复存在。大型活动中的暴力与危险不过是一个典型,事实上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危险的侵袭之中,既包括人的个体性的冲击,也包括群体有组织的攻击,还包括自然力所导致的各种破坏,不一而足。
一、安全事件的导出
为方便理解,本书将所有引起公民生命、财产以及其他为人们所珍重并获得制度化认同的利益的非自主性减损及减损可能的事件,均称之为安全事件,通过赋予安全事件这一概念以更大的包容性,为公民安全权的导出创造基础性的前提。尽管一如我们的预设,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包括中国公民在内的全球公民都必须面对着更大更多的风险挑战,这也是晚近以来,西方国家基于风险社会的袭来,而达成的一个基本共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