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态文明与中国现代化转型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273161
  • 作      者:
    薛建明,仇桂且著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薛建明,男,江苏准安人,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淮阴工学院江准学院院长兼书记,校环境社会学学科方向带头人。在学术研究方面,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或参编书籍6部;主持省、市厅级课题10多项;荣获省高校及市厅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市厅级科技进步等级奖共计5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实现国家现代化是近百年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奇迹,为这一梦想的实现奠定了现实的基础。但快速发展中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恰恰构成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学术之光文库:生态文明与中国现代化转型研究》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在回顾梳理了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工业、农业、科技及人的全面现代化的转型、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进行认真研究,认为我们必须从生态文明的角度重新考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开辟一条全新的超越以往西方模式的现代化道路。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人类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人类文明是一个多元复合的历史总体,呈非线性的有机构成模式。人类文明内部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因素,以系统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西方学者弗洛伊德认为文明“只不过意指人类对自然之防卫及人际关系之调整所累积而造成的结果、制度等的总和”①。《古代社会》的作者摩尔根则把人类文明看作一个历史过程,认为文明是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J·凯因斯博士则在其《人类学》一书中从文明的形成方式对文明作了如下定义:“我们的文明奇迹乃是千千万万无名的人们无声无息孜孜努力的结果。”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则从实践和劳动的角度阐明了文明的本质内涵。恩格斯在《家庭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到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恩格斯还认为文明刚开始之时,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对抗之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不难看出,人类文明是人本身通过长期劳动而创造的历史,它是多方力量合力而成的结果,展现着一种非线性的发展状态。同时,人类文明代表着人类总体的前进方向,预示着开化进步的态势。文明是相对于低级野蛮而言,囊括了社会发展的全部成果。在原始蒙昧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根本谈不上文明。只有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各有机体全面开化的时候才伴随有文明的出现。人类文明是与社会经济基础相联系的,经济基础的形式直接决定作为上层建筑的人类文明的形态。另外,人类文明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历史唯物主义色彩。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至今已有440万年的历史,人类文明史则更为短暂,仅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文明不是与人类相伴随出现的,而是社会经济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
  综合以上的观点,人类文明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首先,人类文明是一个“属人”的范畴,人是文明的主体和创造者,也是推动文明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正如恩格斯所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①;其次,人类文明具有时间、空间双重性。文明的时间性表现为:文明不是僵化静止的实体,而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文明的空间性强调的是:文明不是抽象而空洞的概念,文明具有可见的载体和表现样式。文明的时问、空间性是人类活动的真实性、客观性的写照;第三,人类文明既具有层次性又具有整体性。文明的层次性指的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文明进行多层次的划分,按照地域特色属性把文明分为东方文明、西方文明等。按照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将文明划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按照文明的具体属性又可以划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
  关于人类文明的特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首先,人类文明呈从混沌走向有序的历史进程。文明的创造发展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它是社会自身内外因素相互交织演绎的结果。文明的出现表明社会有机体实现着有序运行,各个子体之间呈相互融合之势。史前社会,人类与自然界处于物我不分,混为一体的蒙昧状态。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停留于浅显的地表层面。当社会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以后,人类才开始了有意识地创造活动,自然才逐渐演化为符合人类愿望和目的的人工世界。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自然和社会日渐趋向融合,展现出有序发展的文明态势。其次,人类文明呈一种开化、进步的状态。文明特指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及自身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并且这种积极成果必须经过历史沉淀以后才能达到高度发展的状态,进而呈现出真正的文明。因此,人类文明代表着一种开化的状态,属于一个整体性概念。另外,文明不是单一要素的简单叠加,它是诸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囊括了政治、经济、意识等多个子系统,单个子系统的繁荣无法促成整体系统的良性运转,只有每个子系统发挥自身优势,协同并进,相互融合,才可能创造出“1+1>2”的整体进化效果。第三,人类文明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人类文明发展最根本的标志是科技,正是人类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科技这一重要成果,才得以促进文明的诞生。顾名思义,文明意指一种积极的有价值的成果。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步履与困境
一、人类文明概述
二、前工业文明的基本识别和演变
三、工业文明的变奏
第二节 生态危机与工业文明反思
一、生态危机及其特征
二、亟须生态反思的工业文明
第三节 人类文明的新境界
一、新的文明观——基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
二、生态现代化理念
三、生态社会主义理念
第四节 生态文明观的觉起
一、生态文明观的提出背景
二、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
三、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中国近代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第二节 新中国现代化事业的起步
一、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1953~1957年)
二、创建现代科学体系(1957~1966年)
三、现代化事业的艰难前行(1967~1978年)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一、确立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地位
二、启动三步走的现代化的发展步骤
三、走有共同富裕的特色现代化之路
第四节 世纪之交中国现代化事业的腾飞
一、科教兴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
二、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三、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现代化战略的弓l领
第五节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困境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威胁
二、中国现代化生态困境的原因分析
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态转型

第三章 中国工业现代化的生态审视
第一节 中国工业现代化的生态瓶颈
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主要特征
二、西方工业化的生态资源问题反思
三、中国工业现代化所面临资源与环境压力
第二节 传统工业化走向工业生态化
一、工业生态化的内涵
二、工业生态化的特征
三、工业生态化的实施途径
第三节 低碳经济是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一、低碳经济对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意义
二、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耦合逻辑
三、中国工业低碳化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生态文明视野下工业现代化的政策支持
一、新世纪中国工业现代化得失分析
二、工业低碳生态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三、构建工业低碳生态化法律保障体系

第四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生态转型
第一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21世纪中国的农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预警
一、中国现代农业的生态制约因素
二、中国现代农业反生态的根源
三、现代农业呼唤生态文明
第三节 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农业生态化
一、生态文明视域中的“人一地”关系
二、生态文明与农业生态化模式的内在关联性
三、生态文明在农业生态化的导向作用
第四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选择路径
一、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二、低碳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模式
三、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 中国科技现代化的战略转变
第一节 科技时代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
一、科技时代的含义及其特征
二、科技时代人类生存的困惑
第二节 生态文明与现代科技伦理构建
一、科技伦理的含义和演化
二、生态文明与现代科技伦理耦合逻辑
三、科技伦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第三节 科技进步与现代化建设的困境
一、科技进步时代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二、现代化建设的新探索——后现代主义的科技观
三、科技进步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第四节 构建绿色科技观,走科技生态化之路
一、绿色科技的内涵及意义
二、当前中国绿色科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绿色文明与绿色科技支撑体系构建
四、走科学技术生态化发展路径

第六章 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现代化
第一节 人的现代化内涵及其演进
一、人的现代化内涵及特征
二、中国近现代对人的现代化探索
第二节 人的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中的地位
一、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首要因素
二、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动力
三、实现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最高目标
第三节 生态文明与现代人的关系解析
一、人的现代化的生存危机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三、生态文明对人的现代化引领作用
第四节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人的现代化实现途径
一、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为人的现代化提供理论保障
二、加快经济模式转变,为人的现代化提供物资保障
三、完善法律体系构建,为人的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
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为人的现代化提供社会生活保障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