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一、从分化走向团结 /
二、研究方法 /
三、框架结构 /
第一篇为艾滋病防治立法
第一章法律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
一、艾滋病的终结? /
二、难以终结的“艾滋隐喻” /
三、通过法律消除“艾滋隐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当代中国艾滋病防治范式转型
及其内在机理 /
一、当代中国艾滋病防治的主要范式及其转型 /
二、范式转型的内在机理 /
三、迈向人权范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当代中国艾滋病防治立法的基本框架 /
一、国家和地方不同层面的立法概况 /
二、“履行承诺”与政府责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中国艾滋病防治立法的“移植”进路
及其病症“诊断” /
一、疾病的社会文化诊断及其对移植法律进行评估的启示 /
二、对中国艾滋病防治法律政策移植的“诊断” /
三、移植法律的“病症”与“诊断” /
本章小结 /
第二篇艾滋病防治立法争论与法律实施
第五章与艾滋病检测相关的法律政策变迁
及其争论 /
一、传统的艾滋病检测法律政策 /
二、近年来艾滋病检测法律政策的变化 /
三、传统检测方式的内在紧张与新近检测方式的外延争议 /
四、构建一种良好的艾滋病检测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艾滋病防治立法中的隐私保护条款
及其冲突 /
一、作为问题的艾滋病人隐私 /
二、艾滋病防治立法中的隐私保护条款 /
三、法律冲突的伦理根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法律能否消除艾滋歧视? /
一、消除歧视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
二、国际社会和国外对消除艾滋病歧视的努力 /
三、我国有关消除艾滋歧视的法律和政策规定 /
四、实践中依然存在的艾滋歧视现象 /
五、通过法律消除艾滋歧视的制约因素及未来可能 /
本章小结 /
第三篇艾滋病防治:法律与多元社会控制
第八章艾滋病防治中的法律与地方性知识
运作比较 /
一、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艾滋病——社会控制及其必要性 /
二、法律规则与宏观干预:正式社会控制及其问题 /
三、非正式社会控制何以可能?——地方性知识的运作实践 /
四、面对艾滋病:法律与地方性知识协同运作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艾滋病人的社区回归:社区自治抑或
法律介入? /
一、艾滋病人社区回归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二、社区自治与社区回归 /
三、通过法律的社区回归:我国台湾地区关爱之家个案
及其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十章艾滋病防治与针对高危人群的法律管控、
行为干预与伦理重建 /
一、法律管控 /
二、行为干预 /
三、法律管控和行为干预之间存在冲突吗? /
四、伦理重建:第三条道路? /
五、艾滋病防治的“双重一体结构” /
本章小结 /
结论:通过法律的社会团结 /
一、两种类型的社会分化 /
二、通过立法的社会团结 /
三、法律与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团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图、表和案例目录 /
后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