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平牙齿咬得咯咯响,拳头捏出水来。陈敬伟安慰他:“出门在外,不可逞强。退财免灾,只要人安全就行。”
陈泽平说:“如果不是你拦我,我会跟他们拼命。”
陈敬伟一声长叹:“你拼得过他们吗?他们都是大王强盗,心狠手辣,如果真的动起手来,我们叔侄俩小命就难保了。”
“这是什么世道,这么不讲理。”陈泽平愤愤地说。
“现在这世道,一天罩一地人,有得讲理的地方。你以后千万要记住,面对恶人,不要讲理,要忍让。别人打你一拳,你就退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
“照你这么说,我们就有得脸面了?”
陈敬伟斜眼瞟了一下侄儿:“我们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一天三餐都吃不饱,有脸皮有得脸面。现在这世道,有钱有势就有脸面。”
陈泽平似乎听懂了叔叔的话,沉默了。
陈敬伟来洞庭湖垦荒已有八个年头,几乎每个春节都回来一趟。即使再大的雪,他也认得脚下这条路。叔侄俩被强盗赶出庙门后没有再找安顿的地方,借着微弱的雪光继续赶路。
叔侄俩身上的盘缠和食物都被抢走了,生存成了问题。他们只得边走边乞讨。一天上午,当他们行走至平江境内时,忽见对面山上人声鼎沸。两人都十分好奇,驻足观望。从前面岔道口,突然闪出一老一少两个人。看见他们,老人大声喊道:“你们快跑.国民党抓壮丁的来了。”陈敬伟心头一紧,抓住侄儿的手就跑。在山上躲了好一阵,才随老人下山。老人得知他们的处境,十分同情,热情地挽留他们去家里吃一顿热饭,住一晚再走。第二天临走时,老人又特地做了一笼馒头送给他们。叔侄俩千恩万谢。这世上既有打家劫舍的强盗,也有菩萨心肠的好人。老人的善举帮他们渡过了难关,以后只要陈泽平回老家路过这里,总要上门去看望这位善良的老人。
叔侄俩又赶了几天几夜路,一天傍晚时分,终于到了洞庭湖边。陈泽平在山里长大,对山外的世界感到好奇。一路上的山塘没有不结冰的,这一眼望不到边的洞庭湖却并未结冰。叔叔告诉他,洞庭湖连着长江,长江里的水一年四季都往洞庭湖灌,湖水一年四季跟着流动,加上面积大,不管多冷,洞庭湖都不会结冰。
湖边泊着密密麻麻的渔船,每只船相对应的岸上都搭着一个低矮的茅棚。茅棚里,有的在煮饭,有的在烤火,也有的在扯谈。陈泽平累得一身骨头快要散架了,对叔叔说,如果能搞到芦苇,晚上也在这里搭一个茅棚住该多好。叔叔撇了撇嘴,脸上的笑比哭还难看。陈泽平很敏感,问叔叔他的想法是不是有错。
叔叔也累了,拉着陈泽平在一捆芦苇上坐下,给他讲起了这些打鱼人的生活习俗。打鱼人以船为家,随鱼汛作业。条件好的,有两条或几条渔船,其中有一条最大的,用来做饭住宿生活的,叫做座船,其余的小船是专门用来捕鱼的,叫生产船。叔叔指着远处的一条大渔船解释。
陈泽平顺着叔叔手指的方向,这才发现这些数不清的渔船中,有大船也有小船。有的大船后面或左右两侧还紧贴着几条小船,好像一个母亲拉扯着几个崽女。
叔叔说,条件不好的打鱼人家,就只有一条船,不管是出去捕鱼还是吃喝拉撒都在一条船上,这样的船叫做连家船,也有叫水上漂户的。涨水季节,渔民都在湖中打鱼,只有枯水季节,渔民才上岸,卜岸有得地方住怎么办?就在湖边搭一个茅棚。这些茅棚住不了多久,顶多也就三四个月,他们就要下湖了。你看茅棚搭得也简单,几捆芦苇对搭就行了,这此棚子又矮又小,就像你家里的猪栏屋,狗都跳得过。
“嘿嘿嘿……”这么多天来,陈泽平第一次笑了。
叔叔扭过头,一脸不解地看着他:“有什么好笑的?”
陈泽平将手中把玩的芦苇抛向空中,仍旧一脸笑容:“你说他们住的茅棚狗都跳得过,我觉得你说得真有味。”
叔叔也笑了,亲昵地抚摸着陈泽平的头说:“你莫小看了这茅棚,外面的人想在这里搭一个还不行嘞!”
陈泽平问为什么。
叔叔告诉他,这些打鱼人上岸搭棚好像是随意的,其实不是的。这里面有很严的行规。大家按不同的捕鱼工具组成船帮,用船筏子撒网捕鱼的叫筏子帮,用麻篆装鱼的叫麻篆帮,用挂钩挂鱼的叫挂钩帮。各帮按地域设帮头,每到一地,都由帮头向湖主买股,划定水域,确定捕捞期限,届时开捕,到时撤走。打鱼人四海为家,到别处后又重新组帮捕鱼。
陈泽平觉得很新鲜,从内心里佩服叔叔见多识广。
陈敬伟说:“我来洞庭湖七八年,是洞庭湖里的老麻雀了,什么风浪、什么场合都见过,当然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