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49324
  • 作      者:
    李梁美编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梁美(李良美),笔名李习。福建武平人,研究员。1956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专业。1963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华东局理论研究班。先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情报研究所、华东局内部理论刊物编辑部、上海市委研究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工作。曾任信息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新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和上海市新学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
  长期从事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理论和方法论及其应用研究。主要著作有:《世界新学科总览》及其《续编》、《新学科辞海》、《21世纪世界预测》、《新学科·新亮点·新探索》、《21世纪选择:中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生死面面观》、《新学科·新视野》、《生命·读书·爱情》、《走向系统综合的新学科》和《客家文化探秘》等30余部。
展开
内容介绍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从现代生态学入门到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复合生态系统的纵向与横向相互交叉、综合的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整体性的系统思考,旨在帮助读者从理论的深层次上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重要性,理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深远意义,为研究该课题的人们提供创新思维方式和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
精彩书摘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破坏植被会引起生态平衡失调。人类大面积破坏或毁损森林或草原,打乱生态平衡,破坏生态系统的第一性(植物)“生产”,不仅破坏了固定太阳辐射能的总能量,而且使生态系统中的第二性(动物)“生产”随之受损,甚至灭绝。地面失去植被会引起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和水源枯竭。前几年,我国黄河断流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食物链破坏与生态平衡失调。食物链是“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分解者)相互联系的纽带,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如果其中一环出现障碍,必然导致生态系统各功能之间联系的中断,使能量之间停止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中断。
  (3)污染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中都有很多有毒物质和其他污染物,当其进人生态系统后会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农作物生产如喷洒有毒农药,它就会沿着食物链转移富集,使生态系统造成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4)人类自身在生存、生活中的不良和不合理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生态系统中取得各种资源和能量。随着人口的增加,尤其是人类生产、生活需求和欲望无限制增长,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必然使生态系统可能供应的物质与人类发展所需消耗的数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结果造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作用偏离平衡状态。
  我们反对对生活的不合理的、过高要求,但并不是主张要回到原始社会那样的生态平衡状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必将改变生态系统的原有面貌,当然这个改变是在科学认识和掌握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即以优质高产的平衡代替次质低产的平衡,进而创造生物“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更高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这是当前生态学面临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3.生态平衡调整尚需注意的生态学的原则
  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随时都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调整时要注意生态学的原则和规律。
  一是注意收获量要小于净生物的“生产量”。生物资源还是要繁殖后代的,它会不断产生新的个体,如果利用得当,就不会枯竭,可以经常更新资源。但是这个更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收支相等的情况下,生态系统才能成为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即我们从生态系统中获得产品的数量不能超过它的净生物的“生产量”。这是我们在开发、利用各类生态系统资源时必须遵守的生态平衡基本法则,如果不这样,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例如,对森林的砍伐量必须等于或小于其“生产量”,即森林的“生产量”。否则,森林面积将日益缩小,或森林将逆向演替为灌木丛或草地。同样,草原的载畜量必须和产草量相平衡,否则草原被破坏,甚至被退化。
  二是注意调整食物链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关系。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流动的渠道。渠道的“宽窄”、“畅通”与否,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条件。例如,我们开展综合养鱼,可把家畜粪(最好要经过发酵)作为促进水质的肥料,促进鱼类饵料浮游生物的生长;又可把鱼塘淤泥用作饲料地的肥料,这些都是以调整食物链来维护生态平衡的措施。又如一个工厂生产排出的废弃物,可以作为另一个工厂的原料,这样的工业生态链,正为各方面所重视。这突破了生物领域,进一步向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方向的科学靠拢的新趋向。
  三是注意调整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的关系。生态系统与其各部分是一个整体,如果其中某个部分发生变化,势必引起其他部分甚至整体变化。例如,治山与治水互为一体,河流一般发源于山区,山水相连,互为一体,在改造和利用河流时,应该把影响河流水质和水量等一切因素都考虑进去。因此,有的省市提出山水治理方针:“治湖必治江,治江必治山,治山必治穷”是正确的。
  ……
展开
目录
引言
一、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
(一)自然生态与生物圈
(二)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
(三)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四)自然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
(五)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作用
(六)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整
(七)“十分之一定律”和“生态金字塔”

二、人类诞生与社会生态系统
(一)人类的属性与生态系统
(二)社会生态与智慧圈
(三)社会生态的概念及其属性
(四)人类诞生后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特点
(五)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六)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整
(七)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基础理论

三、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和走出认识的误区
(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扭曲: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面临危机和困境
(二)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面临危机的特点
(三)人类的觉醒:走出认识的误区

四、新的悟性:生态科学综合、交叉发展和对“新地球观”的共识
(一)生态学研究历史发展进程(阶段)
(二)生态科学的综合、交叉发展趋势
(三)全球性“大生态”系统研究
(四)对“新地球观”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新共识

五、社会生态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一)社会生态学的基本范畴分析
(二)社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探讨
(三)社会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研究

六、社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论
(一)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二)研究方法的特点
(三)常用的研究方法简介

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亮点
(一)“人化自然”理论
(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三)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
八、走出“人类中心论”
九、生态意识:一种道德伦理观念的革命
十、生态文化:新型的文化
十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崭新的文明类型
十二、生态文明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十三、寻找城市发展模式,整治城市环境
十四、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
十五、生态环境教育与现代绿色教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