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建设模式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29235
  • 作      者:
    杜明娥,杨英姿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建设模式研究
  以生态理性代替经济理性,以生态逻辑克服资本逻辑,以生态文明超越工韭文明。重建生态现代性,开启生态现代化,以生态革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展开
作者简介
  杜明娥,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为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省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博士点学科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责任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科学社会主义》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三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多项。
  
  杨英姿,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海南师范大学哲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伦理学、生态哲学、文化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近年来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伦理学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出版学术专著三部,作为副主编参编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教材一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数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建设模式研究》以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建设模式的内在关联为研究内容,既是在生态文明视野中、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探索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建设模式,又是在现代化建设中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资本逻辑对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破坏,具体表现为对资源环境生态的掠夺、污染和破坏。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人类首要的实践活动,而“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中介、调整和控制,主要应该是对人的实践活动的调整和控制,即在认识、把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使人的实践活动尽可能地符合自然规律,确保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顺利进行。但是,在以“物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第二大社会形态下,具体地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即在资本逻辑统治下,人把自己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视为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二元对立、对抗关系,通过掠夺自然资源来满足资本对物质财富无限的贪欲,“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动作用的灵魂;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物质变换的资本主义形式无法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互利互惠的和谐生态关系,因为资本逻辑下的物质变换是以滥用、掠夺、破坏自然力的形式进行的。资本主义农业以掠夺、耗尽土地肥力来提高收获量,资本主义工业不仅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而且肆意污染河流、土壤等自然生态环境,最终“大工业和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共同发生作用。如果说它们原来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大地滥用和破坏劳动力,即人类的自然力,而后者更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那么,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二者会携手并进,因为产业制度在农村也使劳动者精力衰竭,而工业和商业则为农业提供使土地贫瘠的各种手段。”这样的物质变换是短视的、不可持续的,结果会完全适得其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关注的只是最初的、表面的效果,而对最终的、深层的影响则置之不理,所以才会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西班牙种植场主为种咖啡赢利而焚烧热带雨林的短视做法。对于资本逻辑而言,热带雨林被毁之后的长久、长远影响,不及资本眼前获利、短期获利来得重要。
  第三,资本逻辑违背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导致资本生产的片面性。
  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指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全面生产理论表明,人的生产活动本质上不是受肉体需要的驱动而进行的,而是为着精神的、道德的、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而生产;人的生产活动不仅维持、发展着自身,更维持、发展着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的生产活动不以自我的需要和标准为中心,而是按照任何种的尺度自由生产,按照美的规律构造和谐的、各安其位的世界。
  ……
展开
目录
引言 生态文明: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生态转型
一、发展模式的转变:生态文明与现代化的相互依托
二、制度理念的变革: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彼此契合
三、价值观念的革命:生态文明与实践理性的共同发展
四、生态现代化建设实践模式的探索

上篇
第一章 何谓“生态文明”?
一、“生态”一词的由来及含义
二、生态文明:一种新的人类存在方式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一、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儒家的生态思想
三、道家的生态思想
四、中国古代关于生态保护的立法和规定

第三章 西方生态文明思想资源
一、西方生态思想先驱及生态政治主张
二、西方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思想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
四、西方生态文明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基础
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总体构架

下篇
第五章 生态文明与现代化
一、第一次现代化的生态效应及其反思
二、第二次现代化的生态转型与生态文明的现代化路径
三、生态现代化的内涵界定

第六章 西方生态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一、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
二、西方生态现代化实践
三、西方生态现代化对我国的启示
……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