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生态区划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81682
  • 作      者:
    傅伯杰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典型生态脆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模式丛书:中国生态区划研究》在系统回顾世界和中国各种区划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自然生态特点,结合人类活动状况,对自然地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资产、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环境胁迫等方面的分异规律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提出了全国尺度上的分区格局;在对生态分区进行等级划分、指标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国进行了综合生态区域划分,对每一个分区单元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根据分区的结果,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辨识和诊断,提出了综合生态整治对策。
  《典型生态脆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模式丛书:中国生态区划研究》可为生态学、地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保护、生态规划、生态恢复等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等提供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典型生态脆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模式丛书:中国生态区划研究》:
  基于上述对生态区划性质的理解,杨勤业和李双成(1999)在进行生态地域划分时,注意到突出人工生态系统的地位,在相同的背景条件下将农田生态系统、城镇及城郊农业与自然生态系统平列于第三级。在排列上以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排列在先,人工生态系统在后;注意突出特殊生态系统的作用,如将喀斯特生态区单独划分出来,以表现这些区域在水分条件上的特殊性;将湿地与农业生态系统列于第三级,前者表现出水分的丰盈,后者则表现出入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改造;注意突出盆地及其周围山地在发生上的同源性,存在于两者间的能量流、物质流的输送和交换,以及相互制约作用。例如,西藏拉萨附近,从山地上部到河谷明显地可以划分为侵蚀带、均夷带和堆积带。由流水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是具有长期效应的因素。山体的侵蚀、搬运与堆积过程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其中,山体中部的均夷带生态最脆弱,最容易遭到破坏,又最不容易恢复。生态地域划分应该充分注意到这种高地和低地的关系。高地和低地之间在地势、水分状况等方面会有很大差异,土地利用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仍然极为明显。高地与低地的联系还表现在人群的季节迁移、贸易往来、通信联络的发展、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生产链的维持、产品的流通以及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等许多方面。为了建立、恢复良好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从自然环境的这种特殊结构出发,把两者联系起来,统筹考虑。正因为如此,杨勤业和李双成(1999)在进行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等生态区的划分时有别于传统的地域范围。
  自然生态地域划分是在总结最近几十年新增加的大量资料,对中国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生态地理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在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现象和事实,大致了解了区域发展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地表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有恰当的原则和方法论的基础才能全面开展的一项工作。因此,可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生态地域系统研究的状况,往往反映对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认识深度和研究水平。在科学上,它是学科发展水平和研究深度的重要标志。在实践上,它将在指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退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方面得到广泛利用,还可以为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关系、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定位试验站的选定与观测资料的分析等提供宏观区域框架。亦是进一步开展生态资产区划、生态胁迫过程区划、生态敏感性区划和综合生态区划的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基础。
  3.3划分的原则和方法问题
  生态地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是由所面对客体的特性决定的。生态地域划分所面对的客体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整体性、开放性、相对稳定性和时空层次性。
  奥地利生物学家、普通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认为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说,复杂的整体现象并不等于因果链上孤立属性的简单相加,它具有特殊的整体水平的新的功能和属性。所谓整体性就是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构成一个整体。某一要素或部分影响另外的要素和部分。生态系统任何个别组成部分的孤立作用与作为整体一员在整体中所起的协同作用有本质的不同。整体性越强,组成成分越复杂多样,结构越严密,各组成成分的性能发挥得越充分,抗干扰能力越强,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这就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并与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找出决定体系基本特征或其变化可以引起整个系统发生较大程度量变甚至质变的主导或关键要素,选取它们作为依据或赋予较大权重。在一定等级区域内生态系统特性及其生境具有相对一致性。这是生态地域逐级划分和合并的前提条件。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不仅系统内部存在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复杂运动,而且与系统外界既有物质流动,又有能量交换。它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系统内的成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进行调节。但是,这种调节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即“阈值”,系统的这种动态平衡就要被破坏。然而,它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尽管人类活动的加剧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外界因素的相对稳定使生态系统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亦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水平,并导致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成分、质量、能量收支、运动方式和规律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尽管各层次之间互相渗透、彼此叠合,但是生态系统及其复合体的空间层次分明。也就是说,具有可识别和可区分性,存在着进行划分和合并的客观基础。由于生态系统之间在空间上存在某种共生和消长联系.也就要求在进行自然生态区域划分时必须考虑系统间的毗连和偶合关系。在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也具有层次性,而且,一般是较长周期制约着较短周期。任何生态系统都在随时间演进,现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成分都是其自身发生、演化的产物,生态区划要用历史和动态的观点看待区域的划分与合并。
  ……
展开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生态区划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生态区划的发展历史
1.2 生态区划的特点
1.3 生态区划的趋势与展望

第2章 生态区划的目的与任务
2.1 当前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2 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
2.3 中国生态区划的任务

第3章 中国自然生态的地域特点及其分区
3.1 中国自然生态的基本特点
3.2 自然生态地域划分的历史、性质和意义
3.3 划分的原则和方法问题
3.4 中国生态地域划分的新方案
3.5 中国生态地域分区简要说明

第4章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区域特征
4.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与评估方法概述
4.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空间特征评价
4.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第5章 中国生态资产分区
5.1 生态资产的概念及构成
5.2 生态资产的评估
5.3 生态资产的分区

第6章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6.1 酸雨敏感性评价
6.2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6.3 沙漠化敏感性评价
6.4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6.5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
6.6 冻融侵蚀敏感性评价
6.7 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

第7章 中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分区
7.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胁迫的内涵和形成机制
7.2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过程分析
7.3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分析
7.4 中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分区与区域特征

第8章 中国综合生态区划
8.1 综合生态区划的概念
8.2 综合生态区划的原则
8.3 综合生态区划指标的选取
8.4 中国综合生态区划方案
8.5 各生态区的特点

第9章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辨识诊断及其整治对策
9.1 中国主要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整治对策
9.2 生态系统的临界水平
参考文献
彩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