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后现代语境中的托马斯·品钦小说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747552
  • 作      者:
    刘风山著
  • 出 版 社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刘风山(1971-),男,山东禹城人,聊城师范学院文学学士,山东大学文学硕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现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当代美国小说、美国黑人文学、英美女性小说,文学翻译,近几年出版专著1部、译著7部,并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等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本书是2008年山东省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盾现代语境中的托马斯·品钦小说研究”(08DWXJ01)的研究成果、2011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后美国小说的历史书写研究”(11YJAb2008)的阶段成果。
展开
内容介绍
  后现代主义理论通常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因专注于对现有文本及宏大叙事的解构与颠覆而忽略了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挖掘。受此影响,当代美国文学研究也通常忽略对当代美国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问题的书写。国内外的品钦小说研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是在挖掘品钦小说现实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上仍留有很大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对品钦小说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研究。从这一点上讲,刘风山的《后现代语境中的托马斯·品钦小说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后现代语境中的托马斯·品钦小说研究》的贡献在于透过品钦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全面挖掘了品钦小说对现当代美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问题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品钦对美国社会现实问题的人文主义关怀,某种程度上对读者从另一个视角了解品钦乃至整个当代美国小说创作,对于学界全面了解后现代美国文学将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的后现代小说完全消解了历史和文学虚构之间的界限,也不再去书写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问题。后现代作家同样承认历史真实的存在,不同的是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努力模糊两者之间的界限,除了把他们虚构的历史描述得犹如真实的历史,还有的把传统的官方历史素材不加修改地放到他们所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来。罗伯特·库佛的代表作《公众的怒火》应该是这种文学作品的代表。尽管小说中有许多读者无法从官方的历史文献中查阅到的关于尼克松内心活动的细节描述,但罗森堡夫妇的经历却是读者非常熟悉的历史事件。库佛不希望,他的读者也无从区分哪些是历史,哪些是虚构,却能感觉到战后美国冷战时代的真实存在。
  这里还需要引入迈克尔·贝鲁比关于历史概念的界定。①贝鲁比将我们传统意义上所指的历史区分为官方历史和非官方历史,官方历史又称“宏大历史”,是我们从历史课本中学到的历史;非官方历史又称“伪历史”,指那些可能存在或者真实存在却没有被记载到官方历史中的事件。后现代美国小说处理历史问题的经典手法就是试图在叙事框架内向读者展示那些经常被官方历史话语所淡忘的偶然性的历史事件。关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又分两种:一是将官方历史平凡化、个人化,放置到虚构的文学世界中来;二是将虚构出来的伪历史放置在宏大的官方历史背景之中,读者无法分清或根本不需要去分清虚构与真实。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就通过主人公哈里·安斯特朗姆(绰号“兔子”)的伪历史展现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直到90年代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等方面的变迁。库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和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同样也通过主人公荒诞离奇的个人经历向读者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乃至美国军政机关的荒诞画面。仅从反映历史问题的方式而言,后现代美国小说似乎和战前小说没有太多区别,不同的是后现代小说揭示了战前小说不曾涉及的伪历史问题。更重要的是,被官方历史边缘化的伪历史话语成了后现代小说历史书写的核心内容。
  德里达后现代解构的出发点是人类赖以表达思想的语言。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真实不能离开人类的思维而独立存在,语言同真实之间存在确定的所指关系。后现代主义对此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多娜·哈拉维认为真实性并不在于语言是否和外在世界之间具有确定的指代关系,外在世界的存在也并不意味着关于外在世界的语言描述的存在,只有关于外在世界的语言描述才有真实与谬误之分(Haraway118)。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外在世界的真实性也是相对的。历史作为描述过去的叙事行为同过去之间存在明显的本体论差距,因此曾经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描述过去客观真实的历史书写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其真实性也是相对的。后现代历史观认为,过去的事件是无限的,过去发生的许多事件并没有被历史学家全部记录下来,因此历史学家的叙述也不可能和他试图描述的过去保持一致。换句话讲,历史学家不能像自然科学研究人员那样去观察并直接描述他们的研究对象,他们所书写的也只能是过去所发生事件的一部分,因此任何历史叙述都不能真正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凯恩斯·简金斯阐释了过去、历史学家所记录的过去和历史学家之间关系的本质,认为“过去不是叙述,而是各种事件与情况的集合”,“过去一旦消失,不管是否可以得到证实,是否可以接受,记录过去的历史依然只是一种个人建构,展现的是历史学家的叙事视角。历史不是直接的记忆,必须依赖于他人的观察与声音。我们也只能通过位于过去事件和阅读过去事件的我们之间的阐释者来了解过去。既然历史学家的视角与偏好决定了他对历史素材的选择,不管他多么沉浸于过去,他都不能抛弃自己的知识和设想。因此历史只是历史学家构建起来的话语。”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品钦及其小说
第二节 品钦与后现代主义
第三节 品钦小说研究

第二章 历史真实与品钦的历史虚构
第一节 品钦的后现代历史书写策略
第二节 现当代战争的后现代主义书写
第三节 西方世界殖民话语重构

第三章 品钦小说与美国神话的颠覆与重构
第一节 美国民主神话的非神秘化书写
第二节 种族问题与美国平等神话的重构

第四章 品钦小说对现当代科技的后现代反思
第一节 启蒙运动与科学理性的非理性书写
第二节 科技发展的后现代灾难
第三节 后现代科技的政治化书写
第四节 后现代科技乌托邦的构建

第五章 品钦小说与性的政治化书写
第一节 性及色情化性描写的权利隐喻
第二节 性与政治压制
第三节 性与政治反抗

第六章 品钦的后现代性别政治书写
第一节 女性解放的后现代叙事
第二节 男性的后现代身份危机
第三节 后现代家庭的解体与重构

第七章 品钦的后现代宗教话语
第一节 西方基督教文明叙事的重构
第二节 后现代宗教的世俗化倾向
第三节 西方基督教文明与他者的对话
结束语

附录一 品钦小说名称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
附录二 非洲赫雷罗人村落与品钦的曼荼罗图示
附录三 皮尔斯·尹维拉雷蒂的邮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