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饶之海》四部曲,是三岛由纪夫生前最后写作的作品,包括《春雪》(1965)、《奔马》(1967)、《晓寺》(1968)和《天人五衰》(1970)。这部作品规模宏大,时间跨度久远,从大正初年(1912)到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约六十年间,几乎涉及这个时期内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是一部全景式的巨著。这部被日本人称作“大河小说”的作品,对人生中的根本问题一一加以拷问,诸如生存、爱恋、战争、死亡和佛缘等,最后演绎出“世事皆幻象,人生即虚无”这样一个主题。《天人五衰》是《丰饶之海》四部曲的最后一部,陆续连载于《新潮》杂志一九七○年七月号至一九七一年一月号,于当年二月由新潮社出版单行本。这一卷叙述已到垂暮之年的本多繁邦,收少年安永透为养子,备受透的折磨凌辱,身心交瘁,于人生*极之日,赴月修寺探问绫仓聪子。不想这位老尼早已将俗世忘却尽净,视本多为陌路,更不知昔日恋人松枝清显为何人。小说结尾,场面寂寥,笔墨玄奥,一切皆归于“空无”之中。《丰饶之海》四部曲是三岛由纪夫规模宏大、跨越时空的全景式作品,每卷以一位主要人物为轴心,通过三颗黑痣次第连接,围绕轮回转生这一主题演绎故事,并以本多繁邦一人贯穿始终。内容千头万绪,场面宏阔壮丽。既放得开,又收得紧。浑然一体,妙趣环生。故而川端康成称赞《丰饶之海》四部曲是“自《源氏物语》以来日本小说的名作”(参见《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全集》29卷617页,新潮社1982年版)。
洋面上的轻雾,使得远方的船舶看起来颇为幽玄。然而,海水比昨天更澄净,伊豆半岛群山的棱线也清晰可睹。五月的大海平滑如镜。日光强烈,云影浅淡,天空蔚蓝。
极低的波浪在岸边也撞得粉碎。在粉碎前的瞬间,那水波翻卷着莺绿,犹如一切海藻所持有的颜色,要多可厌有多可厌。
每天每天,大海都在不停地翻腾,极为寻常地一次次重复着“乳海搅拌[1]”的印度神话。或许世界不让大海安宁,一旦安宁下来,就会有某种东西唤醒自然之恶吧。
五月鼓胀的海洋,焦躁地不断推移着光点的素描,满布着纤细的凸起。
高空飞翔的三只鸟儿,眼看着就要靠近了,又忽而不规则地间隔开来,飞走了。那种接近和间隔含蕴着某种神秘。接近到感知对方羽翼扇动的气团,其中的一方又远离而去,此时那一段蔚蓝的距离,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心中时时出现的类似的三种思念,也像这三只鸟儿一样翱翔天宇吗?
烟囱上绘有“人三”标记的黑色小货轮向远洋驶去,高高堆积的建筑器材,使得小船俄而变得庄严高大起来。
午后二时,太阳藏身于薄云的茧壳里,犹如一条银光闪亮的蚕。
浑圆、博大、宽广的浓蓝的水平线,宛如紧紧嵌入海景的一根青黑的钢箍。
海面上刹那之间,一个地方腾起白羽般的波浪,旋即消失了。那其中涵蕴着何种意义呢?不是一时崇高的任性,就是极为重要的信号,怎么可能这两者都不是呢?
潮水稍稍胀满了,波浪微微高起来,陆地也受到极巧妙的渗透。太阳被云彩遮住了,海色略微呈现着危险的暗绿。其中,由东到西,长长伸展着一道白筋,好似一把巨大的折扇。只有那里的平面扭曲了,尚未扭曲的接近轴心的部分,带有扇骨的黝黑,同浓绿的平面融合在一起。
太阳再次显露出来。大海再次平滑地含蕴着白光,在西南风的命令下,将无数海驴般的波影次第向东北推移。无尽的水的整体大转移,不至于淹没陆地,遥远的月亮的力量完全控制着它的泛滥。
云彩像鱼鳞,遮盖着半个天空。太阳在云的上方,沉静而白亮地破裂着。
两只渔船出海了。洋面上行驶着一艘货船。风变大了,西面进入的一艘渔船突突突靠近了,仿佛宣告一种仪式的开始。尽管是一艘卑微的小船,但船的行进既不靠车轮,也没有足爪,犹如拖曳着长衣广裾在水面上膝行,那样子看起来颇为高雅。
午后三时。鱼鳞云稀薄了,南方天空云朵展开来,犹如斑鸠雪白的尾羽,在海上投下深深的黑影。
海,无名之物。地中海也好,日本海也好,眼下的骏河湾也好,都用一个“海”字统括起来,但它们对这个名字决不服气。这个无名的、丰蕴的、绝对的无政府主义!
随着阳光的晦暗,海突然不高兴地陷入冥想,充满了莺绿的细密的棱角。到处是玫瑰枝般布满荆棘的波浪的蒺藜。那荆棘本身,也具有光洁的生成的痕迹,大海的蒺藜看起来很平滑。
午后三时十分,眼下不见一艘船影。
真是不可思议。如此广大的空间,竟被人弃置不管!
就连海鸥的翅膀也是黑色的。
于是,洋面上漂浮着幻想之船。那船向西方驶去,不一会儿消失了。
[1]印度神话:阿修罗与大神为求取“不死甘露”竞相搅动乳海,随之引起诸神争斗。诸神饮下“不死甘露”,恢复功力,将阿修罗降服。尔后天下归于太平。
这部作品通达西洋古典之骨脉,也是空前未有的深刻的日本式作品。日语文体之精美达于ji致,三岛君绚烂的才能,在这部作品中几乎纯粹升华到一种危险的激情。这部新的抒写命运的典范之作,将*越国家、时代和评价而永生。
—— 川端康成
自《源氏物语》以来日本小说的名作。
—— 川端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