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金元散官制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1044909
  • 作      者:
    李鸣飞著
  • 出 版 社 :
    兰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金元散官制度研究》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金代散官研究》,分为三章。下编《元代散官研究》,分为三章。《欧亚历史文化文库:金元散官制度研究》详细梳理了金元时期散官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散官的授予途径,散官所承载的意义等问题,对于散官制度在这一时期的地位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并解决了一系列金元时期的官制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从金代碑传资料来看,高官贵族子弟荫叙,最常见的是补阁门祗候,充护卫、符宝郎、奉御、奉职、各局库本把等宫中诸局承应人,或国史院书写、太常寺检讨、秘书监校勘等百司承应人。宫中承应人大多是直接为皇室成员服务的职位,是女真和汉人贵族子弟出仕最常见的途径。大定十七年(1177),金世宗曾经对大臣唐括安礼抱怨:“除授格法不伦。奉职皆阀阅子孙,朕所知识,有资考出身月日。亲军不以门第收补,无荫者不至武义不得出职。但以女直人有超迁官资,故出职反在奉职上。”奉职旧称不入寝殿小底,又叫外帐小底,地位低于奉御(旧称入寝殿小底)。顾名思义,奉职是皇帝身边次于奉御的亲随。由世宗之言可知,奉职多以阀阅子孙充当,由皇帝比较熟悉的人担任,是中高级官员子孙荫叙出仕的重要途径。亲军既可以由荫叙子弟充任,也可以由武举出身者充。与亲军相比,奉职对于出身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而奉职出职品级反而不如女真人充当亲军超迁官资者,让金世宗觉得不公平。能够让皇帝为其出职品级不高而抱不平,可见这些担任承应人的荫叙子弟是很容易受到皇帝关注,获得较好出职机会的。大定十二年,正五品职事官刺史、知军等缺官,金世宗跟宰臣商量,说“护卫中有考满者”,希望暂时不让他们出职,“勒留承应,累其资考,令至正五品”,让他们去担任刺史、知军等正五品职位。大定格法,护卫120个月出职,授从五品以下,从六品以上职,之后回降,第四任授从五品,勒留者各迁一官。章宗(1189—1208年在位)在大定二十九年时曾感叹:“进士、军功最高,尚且初除丞、簿,第五任县令升正七品,两任正七品升六品,三任六品升从五品,两任从五升正五品,正五三任而后升刺史,计四十余年始得至刺史也,其他资格出职者可知矣。”即使是迁转最快的进士、军功出身,按照正常途径,不出意外一路向上,也要40多年才能升上刺史,但作为流外官的护卫,在宫中承应,120个月,即10年出职,即可担任最高从五品职事官,再勒留一定考数,就可以直接相任刺史,在对于在外常调迁转之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大定(1161—1189)年间规定,荫叙子弟充承应人后,可以通过考试,补各部门吏员。皇帝袒免亲及一品官子,宰相、执政等一品、二品官子弟可试补尚书省令译史,三品官子弟可试枢密院令译史;四品、五品官子弟可试六部、御史台、宗正府、统军司等机构令译史;以上部门的令译史都属于流外职,仍系于正班。散官五品职事七品,或职事五品散官未到五品的官员子弟可以担任其他机构的吏员,也就是杂职吏员,属于有出身杂职吏员,日后可以逐渐进入流外职序列,再出职担任地方职事官。
  从碑传资料来看,荫叙子弟担任尚书省令译史的情况并不多。因为拥有试补省令史资格的皇帝袒免亲和宰执子弟,大多可以选择护卫、符宝、奉御等更优途径,120个月或150个月出职,即可授从五品至从七品职官,无须费力考试。而尚书省令史在大定之后成为进士迁转的重要途径,绝大多数进士都要经历尚书省令史一职才能进入正七品。因此荫叙出身任此职务并不多见。比较常见的是担任六部、御史台令史和其他杂职吏员。金末元初人王恽记载:“金制,大定间,限以三品至五品职事官承荫子孙内班供奉或省署傣直者,同吏员,许试六曹令史,中其选,验班秩崇庳而收补焉,谓之班资出身,于以抑任子苟进之风,且励多士特达者之志,在当时号称人流美科。”可知在金代,承荫人试补六部令史的情况比较多见。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上编 金代散官研究
1 金代散官体系的变化
1.1 《揽辔录》中大定二年的散官资料
1.2 《揽辔录》资料的可靠性
1.3 金代前期的散官排列
1.4 金代前期散官表的意义
2 金代散官的获得
2.1 获得文散官的途径
2.2 获得武散官的途径
3 金代散官的升降和意义
3.1 散官的迁转
3.2 散官的下降
3.3 散官的作用

下编 元代散官研究
4 元代散官制度的建立
4.1 元代官制对金代的承袭
4.2 元代散官制度的建立
4.3 元代散官几种不同记录之考证
5 元代散官的授予
5.1 吏员出职人流
5.2 流外人流
5.3 白身人流
6 元代散官的升迁及其他
6.1 常规升迁
6.2 理算法
6.3 其他
结语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散官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