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 个人与社群关系问题的提出
二 个人与社群关系问题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个人与社群等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个人与群体
一 自然性的“自然”群体生活
二 有机性的“社会”群体生活
三 “个人”概念的逻辑生成
(一)关于“个人”概念的词源学规定
(二)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的“个人”概念
第二节 社群与社会
一 “社区”的词源学考量
二 “社群”概念及源流探究
三 社会与社群的概念殊异
第三节 个人、社群与社会的相互关联
一 宏观视野:个人和群体的关系
二 微观领域:个人、社群、社会的三维互动
第二章 西方语境下的个人与社群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中的个人与城邦
一 以“善”为最高价值的“城邦”或社群
(一)“自然”的内在目的性的城邦
(二)“政治性”的城邦及其功能
(三)城邦的“善”
二 以政治生活为指向的“公民”或个人
(一)公民及公民资格
(二)公民的德性
三 “城邦”优于“个人”的社群观
第二节 滕尼斯哲学中的社会与共同体
一 共同体与社会的根本性差异
二 共同体几种形式及其规律
三 人的本质和选择意志
第三章 个人与社群关系的社群主义理论建构
第一节 政治哲学主题的逻辑演进
一 功利、功利主义及辨析
(一)功利与功利主义
(二)功利主义的辩证分析
(三)对功利主义的批判及权利正义论
二 社群与社群主义
(一)社会经济背景
(二)政治文化背景
(三)思想理论前提
第二节 社群主义的理论建构
一 哲学形而上学:社群本原取代个体本原
二 政治哲学:社群中心取代个体中心
三 美德哲学:公共的善取代个体权利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群主义理论及其衍生的问题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的共同体与社会
一 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共同体概念
(一)与个人共同出场的“共同体”
(二)“共同体”的类型描述
二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联结
第二节 哲学形上的反思:个人与社群
一 自我或个人的历史文化生成
二 非悬空的社会或社群
三 自我和社群的互构互塑
第三节 美德哲学的辨析:道德与利益
第四节 政治哲学的反思:公益与国家
第五节 社群主义、自由主义及马克思主义
一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互补性
二 马克思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比照
第五章 现实中国社会“个人与群体”良性互动模式构建的可能性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个人与群体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经济与社会
二 主导文化下的个人与群体
三 非主流文化下的个人与群体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个人和群体
一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二 主体性、个人主体性层级及主体性困境
三 转型社会中的个人与群体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个人与社群的互动模式建构的可能
一 中介和社会中介系统
二 群体主体性的培育及生成
三 良性互动机制的文化和制度诉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