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困境中的合作: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the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66501
  • 作      者:
    刘长江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社会困境中的合作: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在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社会困境的本质特征,挖掘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关键的心理要素,包括个体差异(社会价值取向)、公平公正、身份与认同、信任以及互惠等,阐述惩罚与领导两个能够与心理要素相关同时又有效促进困境解决的结构性要素。
  《社会困境中的合作: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一个基本观点是强弱势效应,即处于不同强弱势位置的个体行为方式存在差异,各部分结合这一观点展开论述。
  《社会困境中的合作: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书末总结了如何从心理角度来为管理社会困境做出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社会困境中的合作: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三、过程监控
  在管理社会困境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社会规范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建设。这种外在的力量一旦稳固下来之后,将可能导致个体缺省地做出合作行为,也有可能发展成为个体内在的动力需求。
  (一)关于社会规范
  规范是人们对自己应该如何行为的一种稳定性的预期。当行动者本人预期到他人如何行为,别人也预期到行动者在如何行为时,这种预期便形成一种群体成员广泛接受的共同信念,这些信念说明了群体成员在某种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行为,通过非正式的社会共识来激发个人行为的规范执行,社会规范能够在没有法律的强制下指导或限制个体的社会行为。当加入某一集体行动的人增多时,人们会预期到加入这一行动不会有太多的顾虑,而不加入此行动则需承受更大的压力,因而,人们便倾向于加入到集体行动中(赵鼎新,2006)。
  如果群体强调合作,那么合作性社会规范得以建立,人人乐于奉献,公共物品得以最好地实现,公共资源可以避免被消耗殆尽。但是,人们所面临的情境、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互动过程等可以激发出不同的社会规范。例如,同样是社会困境情境,在经济领域(如商业)里,自利行为是其内隐规范,而在非经济领域(如道德社会)里,公平、利他等成为其社会规范(Pillutla.Chen,1999)o
  反观现实,我们经常会发现人们乱扔垃圾、闯红绿灯、在景区里胡乱刻画等不文明的行为,这似乎说明很多社会规范是不合作的、不道德的。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在大群体中,人们经常期望他人首先合作。如果其他成员也合作,那么这一规范就会促成合作行为;而其他成员背叛会导致他们自己被排除在合作之外。如果群体中哪怕是有一个人没有合作(并且其他成员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这一规范就会被违反。不良的社会规范只能更加传递不好的社会行为。人类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有条件的合作这样的社会规范(Fehr,Fischbacher,2004a)。对他人的合作回报合作,而对他人的背叛回馈背叛。互惠是最常见的也是促进合作最有效的一种行为方式。
  如果群体规模比较小,则需要鼓励群体成员进行沟通(Pavitt,2011)。例如,让群体成员就所面临的具体的社会困境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能够彼此理解对方的决定以及做出决定的理由,那么这些措施也可能凸显社会规范,从而提高成员的合作水平。当群体规模小而且凝聚力强时,更应该考虑建立这样的规范,而一旦失范,不仅当前的社会困境问题难以有效解决,而且还会破坏问题解决的长期性,甚至造成群体解体和重构。
  我们还可以通过制定一些“规范性”措施来管理社会困境问题。例如,在社区里设立某种荣誉奖项,鼓励人们回收垃圾;鼓励人人参与到回收垃圾行为中,并且监督社会成员的行为等。由于许多社会困境中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匿名做出的,因此,人们很有可能轻易地回避社会困境问题的责任,因而对搭便车者及时、有效地实施惩罚可以增强他们的规范意识。如前所述,这些措施能够促进社会困境中的合作行为,同时,这些规范性指导能够产生积极的副产品,即它们提高了群体凝聚力,增强了成员对这一社区的认同,这样有助于解决大量社会问题(如犯罪、对老年人的支持等)。
  制定社会规范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促使人们将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从而将社会规范演变成个人规范,这样能够更有效地指导个体的行为,而且,规范内化后也容易迁移到不同的社会困境情境中。
  ……
展开
目录
序(李纾)

第一章 引言
一、严峻的社会现实
二、利益冲突中人的因素
三、社会困境的提出
四、合作、社会困境与强弱势
五、小结

第二章 社会困境
一、社会困境的实质
二、社会困境的类型
三、囚徒困境
四、理性选择
五、实验研究概述
六、小结

第三章 行为选择
一、理性存疑
二、个体动机
三、情境的特性
四、知觉一行为一动机模型
五、小结

第四章 亲社会价值
一、动机取向
二、行为选择的动机
三、心理差异
四、行为差异
五、合作促进的心理解释
六、文化差异
七、小结

第五章 分配公平
一、分配公平
二、均等分配
三、分配原则
四、协调分配
五、公正世界信念
六、小结

第六章 社会身份
一、社会身份理论
二、社会认同
三、地位差异
四、群体过程
五、小结

第七章 自我分类
一、自我分类理论
二、身份凸显
三、地位稳定性
四、地位转换
五、小结

第八章 信任
一、信任
二、信任与合作
……

第九章 互惠
第十章 惩罚
第十一章 管理社会困境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