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思考》:
在古代,人类数千年来处于分散孤立的区域,不同国家之间来往甚少。经济技术的落后,使人类难以跨越地域的阻隔,“各个文明之间远隔千山万水,阻碍了彼此间的相互碰撞”。在此条件下,不同的地区更多地是遵循特定的地理特征,在独立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涉远出行的能力不断增强,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在人类周游世界的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影相随,世界上原本若干独立封闭的个体开始有了联系。
十四五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开始萌芽并慢慢成长,资本自身固有的扩张性,给西方国家向外扩张提供了无穷的动力。这一时期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以及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也使新航路的开辟和跨越大洋的扩张成为可能。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开始了征服茫茫大洋的旅程,标志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始。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联系加强。进入16世纪,这一趋势的步伐加快,人类由地缘的国家性交往发展为全球化交往。这一过程,正如《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所描述的:“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新大陆上蕴含的无数资源,引起了西方无尽的贪欲。西方国家利用技术提高带来的巨大便利,以殖民者的面目所到之处大肆掠夺剥削,并借此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及早期发展阶段。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此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也正因为此,全球化给落后国家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使世界形成了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与广大落后国家这两大对立的群体。进入20世纪中期,随着殖民地人民的广泛觉醒,维系若干年的殖民体系终于被推翻,全球化开始逐渐回归其本来的面目。然而,在冷战阴影的笼罩下,意识形态的笆篱一直阻碍着全球化的深度发展。冷战的结束,从根本上打破了阻碍全球化进程的意识形态边界,人类进入全球化深度发展阶段。
剥离全球化与殖民主义之间的联系,全球化首先意味着资金、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意味着生产、销售、消费环节在全球范围内的进行。这就使生产力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张力与效力,使短短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超过了过去数千年生产力发展总和的若干倍。此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还势不可当地将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席卷其中,并由此带来了人类诸领域全面、深层次的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空前的大融合、大合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