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年度评论(2015)》:
本辑上篇的主题设定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概念引译与政治学的话语建构”,在此之下收录了著名治理学者俞可平教授的学术对话和李泉博士的研究论文。2014年年末,俞可平教授做客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与本院诸位学者就当下治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在谈话中,俞可平教授指出,治理理论不仅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而且是理解中国国家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视角。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将国家治理纳入体制话语,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预示着中国的国家治理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么从治理到国家治理,概念发展的脉络如何发展?西方概念如何融人中国内涵?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之间呈现什么样的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国家治理与依法治国、民主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又应该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的进程?围绕着这些重要议题,俞可平教授结合自己在引介和翻译治理理论过程中的体会,着重梳理了治理理论在中国学术和政治领域中概念演变的历程,并提出了治理理论在中国未来发展的愿景。
在随后的《治理理论与新自由主义政治话语的兴起》一文中,李泉博士从治理理论发生学的角度人手,以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政治改革的理论争论为背景,探讨治理理论融人中国后其理论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对于中国的政治学研究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作者选取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段极具改革突破性的三十余年,同时也是学术思想最为激荡进取的三十余年,并将其分为五个阶段详细讨论了治理理论的演变历程。它们分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启动、公民社会理论的兴起、自由主义的尝试、马克思主义的妥协以及开拓性的理论综合。中国的治理研究者经历了从最初的政治改革关怀取向,到倡导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意识到发展和规范公民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引入了管理学的方法作为治理理论的实践工具。其间,治理理论曾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中找到了一些立足点,被学界接受后成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工具,最终经过不断的融合与发展,成为整合政治学科话语的新理论系统。正如作者所言,本文提供了一种对治理理论的观念结构及其演变进行深入诠释以便对其进行批判的谱系学方案。为此研究者需要重新反思围绕治理理论展开的各种思想图式。可以说,探讨治理理论及其背后的话语体系对中国政治学思考与研究的深远影响是一项颇有挑战的工作,有待富有批判精神的政治学者的不懈努力。
本辑中篇的主题是“治理理论与中国政治变革”,学者分别从腐败治理、城市治理和参与式治理三个维度展开具体的回顾和分析。中国自1978年之后,随着改革的深入,腐败问题日益凸显,反腐败与廉政建设遂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腐败治理的回顾与评析(1978-2013)》一文中,李莉博士从思想史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梳理这一复杂的腐败治理转型过程,试图发现腐败及其治理的变迁逻辑。作者借用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脉络,选取了治理理论概念谱系中的市场、国家及网络三个主要视角,回顾和评析了中国近35年来的腐败治理转型过程。作者认为,近三十五年来的腐败治理变迁与发展实际上与治理理论的内在逻辑是相互呼应的,治理逻辑为解读改革开放后中国复杂的腐败及其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框架。基于对中国腐败治理历史的梳理,作者反思道:我们所需要的制度笼子不仅需要依靠强有力的国家权力构建制度平台,也需要依靠来自社会的多元力量参与其中,形成有效的体制外监督机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