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乡村关系:基层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73749
  • 作      者:
    尤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尤琳,女,1976年生,湖北枝江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博士后。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入选教育部“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主要研究方向:城乡基层治理。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和面上资助项目等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国家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多篇咨询报告获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乡村关系  基层治理结构与治 理能力研究》以国家治理能力为分析框架,以乡村关 系的历史和现实形态为研究对象,以乡村社会国家能 力与乡村社区自治能力的消长为主线,从资源汲取能 力、发展经济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 制度规制能力五个层面横向解剖现实乡村关系。本书 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国 家能力增强”和“国家与社会的制度化关系”二者是 非均衡的,乡村社会治理能力依然较为薄弱。未来乡 村关系的理想模式是“强政府一强社会”,通过合理 界定乡镇政府行政管理权与乡村社区自治权的边界, 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合法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的关 系。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乡村关系 基层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研究》:
  北宋中后期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后,乡里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乡不再是行政单位,里正户长等乡官身份发生变化,不再是领取国家俸禄的正式官员,都是以服役人的身份接受政府的驱使。在国家权力不断控制乡村社区的情况下,乡官的“自治性质”与国家专制权力不相容。由于国家行政压力和任务不断加压于乡官,许多乡官放弃该职务,只好“轮差”,“乡职”于是沦落为与军旅、劳作等力役同样性质的工作,称为“职役”。总体来说,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变,国家权力不断加强对乡村社区控制,乡里自治色彩日益淡化,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
  职役制时期。元朝乡村治理采取里甲制和村社制并行的混合管理模式。里甲与村社都是基层社会组织,里甲主要是维护社会治安,村社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农村政策,监督和督促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明代乡村治理采取役政合一的里甲制模式,里甲制度已成为地方上一种准行政式的基层建置,它在维护明代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元明时期,为了加大对乡村社区的控制,乡里制度的职役性质越来越明显,这就阻断了里长、甲首与乡民的紧密联系。清朝乡村治理采取保甲制和里甲制并行的模式。保甲组织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维持社会治安,管理地方户籍、受理司法诉讼等。清朝的里甲承袭明朝,里甲的职能主要是征收赋税。事实上,保甲与里甲职责不分,合二为一。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综述
(一)国家对乡村治理能力研究
(二)乡村社区自治力量发展研究
(三)“乡政村治”时期的乡村关系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本书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本书结构
四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  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家治理能力:研究乡村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
一  国家治理能力的概念
二  国家治理能力的构成要件
(一)国家能力
(二)国家与社会合作治理能力
三  国家治理能力建设路径选择
(一)学术界对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几种阐释
(二)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可行性建议
四  国家治理能力:一个研究乡村关系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国家治理能力视角下乡村关系演进逻辑
一  传统时期
(一)乡里制度
(二)乡绅自治
(三)国家权力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共存共生
二  近代时期
(一)乡村建制
(二)国家政权内卷化
(三)赢利型经纪
三  新中国成立至人民公社时期
(一)土地改革时期
(二)合作化时期
(三)人民公社时期
四  “乡政村治”时期
(一)乡镇政府的设立与村民自治的推行
(二)国家对乡村治理能力逐渐增强与村民自治的发育
第三章  制度规制能力中的乡村关系
一  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法律地位
(一)乡镇政府在本辖区内行使行政管理职权
(二)村委会享有对乡村社区的自治权
二  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制度化关系
(一)乡村关系的本质
(二)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互动
第四章  资源汲取能力中的乡村关系
一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财政体制变迁
二  乡镇政府加强对村委会的干预
(一)人事安排
(二)财务管理
(三)任务指标
(四)日常管理
三  村干部在税费征缴中的角色及行为
(一)村委会“准政权组.织”的性质
(二)村干部角色与身份的多、重性
四  税费征缴中的乡村关系
(一)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行政化的关系
(二)乡镇政府干部与村干部之间辅之以“原则+情感”的关系
第五章  发展经济能力中的乡村关系
一  乡镇企业发展及改制中的乡村关系
(一)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二)乡镇企业改制前的乡村关系
(三)乡镇企业改制后的乡村关系
二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下的乡村关系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探索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几种典型模式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下的乡村关系新变化
第六章  社会管理能力中的乡村关系
一  现阶段农村社会管理的困境
(一)村委会人员构成上的封闭性与乡村社区日益开放之间的矛盾
(二)村社一体的组织体制与乡村社区多元主体政治参与之间的矛盾
(三)城乡分离二元体制与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之间的矛盾
二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一)农村社区重建
(二)农村社区组织重构
三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下的乡村关系嬗变
(一)乡级管理机构的延伸对乡村关系的影响
(二)村级组织架构的拓展对乡村关.系的影响
第七章  公共服务能力中的乡村关系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变迁
(一)税费时期农村公共产品运行机制及困境
(二)后税费时期农村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的成效与限度
二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理想类型
(一)公共服务“多中心体制”的理论基础
(二)公共服务“多中心体制”的分析模型
(三)公共服务“多中心体制”的供给主体
三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多中心体制”中的乡村关系
(一)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
(二)乡镇政府与乡村社区各类组织的关系
结论与展望
一  “乡政村治”时期的国家治理能力
(一)国家对乡村治理能力逐渐增强
(二)乡村社区自治力量的生长
(三)乡镇政府治理能力与乡村社区自治能力发展不均衡
二  合作治理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合作治理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合作治理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  合作治理下的国家乡村治理与乡村社区自治
(一)“强政府—强社会”和谐共生模式
(二)国家权力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互构
(三)国家权力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博弈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