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就业失业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28845
  • 作      者:
    黄安余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黄安余,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中国经济史、劳动就业和劳工问题研究。曾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科学》《江海学刊》《台湾研究》《学术界》《教育探索》等期刊上独立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其中,有数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农业经济导刊》《工会工作》全文转载发表。著有《台湾经济转型中的劳工问题研究》《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等八部专著。近十年来,从事双语教学活动及双语教学理论研究,曾赴澳大利亚、瑞典、美国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展开
内容介绍
  《就业失业论》是一部研究就业失业的理论著作,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就业的基本问题,包括就业概念、属性、形式、功能、统计、影响就业的因素等。作者梳理了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相关就业理论,以及就业歧视理论。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就业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涵盖劳动力市场培育与管理,供给与需求,分割与歧视,农业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各种不同性质的失业、失业统计和失业类型,以及各种失业归因理论、失业与通胀、失业与效率公平等,并对我国失业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予以介绍。第三部分研究了我国就业促进与失业治理,包括增加劳动力总需求、减少劳动力总供给、修复劳动力市场、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展开
精彩书摘
  《就业失业论》:
  三、经济运行影响就业
  (一)经济体制转型影响就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就业完全是政府的责任,政府成为拓展和解决就业的唯一主体。这种经济体制和就业政策使劳动者对政府产生了较强的就业依赖思想,不愿主动开拓和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劳动者普遍怀着国家职工的就业心态和优越感从事劳动。因为企业是国家的企业,职工是国家的职工,没有人能让职工离开企业,即使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出工不出力也不会因此丧失就业岗位,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劳动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低下。这种情形必然要削弱微观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进而限制了经济增长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使我国城镇就业矛盾突出。这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用工制度已走到尽头,改革传统就业体制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我国城乡隐性失业逐渐显性化,失业一时成为颇为棘手的难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我国就业体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政府不再是就业唯一的责任主体,而是劳动力市场制度的供给者和市场行为的监管者。政府是从宏观层面调节和促进就业,而不是直接干预微观经济组织的经营与用工行为。企业不完全都是国家的企业,工人也不完全是国家工人。劳动力市场的用工主体从此走向多元化,不再是国家一元化用工体制,从而使政府肩负的就业责任被多方主体所分担,或者说,多元用工主体共同开拓就业渠道和创造就业机会,有利于整个社会就业容量的扩张。市场经济使劳动者就业心态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多数人不再拥有国家职工的优越感,劳动领域逐步淡化了从业人员的身份界线。这一变化深刻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和行为,过去那种消极怠工的劳动态度将逐渐随着用工体制的转型而改变,因为当企业支付的实际工资高于工人的实际劳动生产率(laborproductivity)时,工人就必须失业。失业机制既惩戒怠工行为,又刺激工人提高技术水平,两者都将使微观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率上升并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可见,经济体制转型从多个层面影响就业。
  (二)经济结构变化影响就业
  经济增长必然促使产业结构变化,而这又影响着就业结构和社会就业容量。就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就是“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配第(WilliamPetty)在《政治算数》中有所阐述,后来克拉克(ColinGrantCla,k)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进行了开创性分析,库兹涅茨(SimonKuznets)通过对多国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进行了研究,证实了该定理的正确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推动着就业结构高级化,影响就业容量和就业的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前,我国产业结构低级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结构的经济体,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这使多数劳动者只能在农业部门实现就业。改革以来,产业结构逐步走向高级化,工业和服务业在产业结构比中的比重增大,从而引发了大规模流动就业。如果没有产业结构的变化,绝对不可能出现如此规模的“民工潮”和失业。这一现象从深层次折射出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变化,要素从低生产率的产业向高生产率的产业流动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反过来又将使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并有利于就业扩大。当然,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空间较大。制造业在丁业结构中比重过大,在内需不足的经济环境下,必然带来出口压力和贸易摩擦,使就业更多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服务业特别是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受到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的制约,政府要设法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并提高农业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促使更多劳动力转向服务业就业。因为非物质生产部门就业不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兴衰的影响,就业质量更高。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就业与就业衡量
第一节 就业及其功能
一、就业的界定
二、就业的功能
第二节 就业的衡量
一、国际就业衡量指标
二、美国的就业统计
三、我国的就业统计
第三节 影响就业的因素
一、人口因素影响就业
二、科技进步影响就业
三、经济运行影响就业
四、就业制度影响就业
五、宏观政策影响就业
六、就业观念影响就业

第二章 就业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二、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
三、新自由主义就业理论
四、新制度学派就业理论
五、理性预期派就业理论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一、刘易斯托达罗就业理论
二、乔根森的劳动力转移轮
三、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
四、钱纳里的就业结构转换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就业理论
一、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二、结构性失业理论
三、社会分工与就业
四、按劳分配与工资决定
五、农村人口流动理论
第四节 就业歧视的代表理论
一、早期歧视思想
二、偏见歧视理论
三、垄断歧视理论
四、统计歧视理论
五、就业隔离理论
六、搜寻成本理论

第三章 我国就业理论研究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培育与管理
一、劳动力市场培育研究
二、劳动力市场管理研究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
一、劳动力市场供给研究
二、劳动力市场需求研究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歧视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研究
二、劳动力市场歧视研究
第四节 农业劳动力流动研究
一、劳动力流动的原因研究
二、劳动力流动的模式研究
三、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
四、劳动力流动特征与前景
五、劳动力流动的对策研究
第五节 经济增长与就业研究
一、就业弹性系数变动与成因
二、经济增长与就业不一致性

第四章 失业与失业衡量
第一节 失业及其影响
一、失业与失业者
二、失业群集与影响
第二节 国际失业衡量
一、失业衡量指标
三、国际失业统计
第三节 失业的主要类型
一、摩擦性失业
二、结构性失业
三、周期性失业
四、技术性失业
五、季节性失业
六、知识型失业

第五章 失业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失业归因理论
一、人口失业理论
二、经济运行失业理论
三、需求不足失业理论
四、工资失业理论
五、技术失业理论
六、劳动力市场失业论
第二节 充分就业与失业
一、充分就业的多种释义
二、充分就业与失业的关系
三、充分就业的发展目标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一般界说
二、凯恩斯主义论失业与通胀
三、新自由主义论失业与通胀
四、理性预期派论失业与通胀
第四节 失业与公平效率
一、失业与公平的关系
二、失业与效率的关系
三、失业与两者的抉择

第六章 我国失业理论研究
第一节 对失业与失业率的研究
一、失业规模与失业率的研究
二、关于城乡隐性失业的研究
第二节 失业统计相关问题研究
一、统计制度与方法的研究
二、统计弊端的原因与对策
第三节 失业原因的多角度研究
一、总量失业与结构失业
二、周期失业与转型失业
三、分工失业与技术失业
四、失业的其他原因研究
第四节 失业与通胀关系的研究
一、对我国通胀原因的研究
二、通胀并非减缓失业良方
三、失业通胀交替关系之争
第五节 失业特征与对策的研究
一、失业的主要特征研究
二、缓解失业的对策研究
第六节 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研究
一、大学生失业的现状研究
二、大学生失业的原因研究
三、大学生失业的影响研究
四、大学生失业的对策研究
……
第七章 我国就业促进与失业治理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